当下正值呼吸道疾病高发时期,多种疾病除呼吸道症状外还可引起发烧,如流行性感冒、支原体肺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等。一般而言,当腋下温度超过37.5℃或口腔温度超过37.3℃,一昼夜体温波动在1℃以上可称为发热。
单纯发热时应该怎么应对?
出现忽冷忽热的表现该如何是好?
反复发热怎么办?
如何选用合适的中成药?
......
下面小编将给大家科普居家应对“发热”的七问七答
帮助大家顺利度过“发热期”~
单纯发热时应该怎么应对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受到外邪侵袭时出现的发热,是人体内正气与邪气抗争,“打”得不可开交所引起的。我们常常可以采取内服和外治两种方法。
如在发热的同时,怕冷且增加衣被不能缓解,这就是我们说到的风寒证,内服药物可以选用荆防颗粒、九味羌活颗粒(姜汤冲服效果更佳)。
在出现症状后或服药间歇期,风寒者也可以服用姜汤。单纯用生姜6~10片煮水喝,或在此基础上添加大葱葱白3~4段,可根据口味添加适量红糖,每天1~2次;若无明显的黄痰、便秘等热象,可以一直服用,直到热退。
如果是发热时不太怕冷,微微怕风的风热者,可以服用连花清瘟颗粒、芙朴感冒颗粒、金银花口服液等。
风热者也可以选用菊花5克、金银花5克煮水喝,每天1~2次;若无腹痛、腹泻等不适,可以服用至热退。
如果身边有家人,内服药物后热度持续不退,还可通过穴位按摩、艾灸、足浴的方法退热。
常用的退热穴位大多位于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中医认为,肺和大肠相表里,也就是说这两者的关系非常像“夫妻”,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肺部出现疾病,可从大肠经选用穴位以疏风清热。人体经脉除了十二正经,还包括奇经八脉,如作为“解表”代表的经脉是奇经八脉中的阳维脉。
曲池穴、合谷穴和外关穴是退热要穴,三者均具有清热解表的作用。无论是风寒者还是风热者,我们用指尖揉按这些穴位各3~5分钟,每天2~3次,都可以起到退热效果。注意千万不要用牙签或者尖硬的物体进行穴位刺激,因为这样容易损坏皮肤造成感染。
曲池穴
属于手阳明大肠经,位于两侧肘部,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凹陷处。
简易取穴法:弯曲手臂成直角,肘部的横纹末梢即是 (图5)。
合谷穴
属于手阳明大肠经,位于手背部,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易取穴法:张开右手,以左手拇指的第一节横纹对应右手虎口,拇指下压处即是 (图6)。
外关穴
属于手少阳三焦经,与阳维脉脉气相通,在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
简易取穴法:手臂外侧,在腕横纹向上三指宽处即是 (图7)。
此外,发热属于风寒者也可以采取药物足浴的方式帮助退热。可选用生姜、艾叶等温性药物加水煎煮,取温热药液足浴,以达到活血通络、散寒除湿的目的。家中也可直接用热水(皮肤可耐受)泡脚。发热期间足浴每次20~30分钟,每天1次,热退后停止。
出现忽冷忽热的症状,
可以吃什么中成药
忽冷忽热,在中医上的术语是寒热往来,因为病位在半表半里,邪气和正气的斗争相当胶着。当邪气稍强,就会出现畏寒症状;当正气稍强,进行反攻,则会出现发热症状。《伤寒论》中就有用于这种情况的一张经典方——小柴胡汤。我们可以服用以小柴胡汤为原方的中成药小柴胡颗粒来应对此种情况。
由于该阶段身体忽冷忽热,邪气未排出体外,故服药后仍要注意保暖,并且保护好脾胃,可以喝一些热稀粥或者吃易消化的食物。
反复发热应该怎么办
外邪侵袭人体后,正气与邪气交争,可出现体温反复升降的情况,这是正常的。把握住38.5 ℃以上药物退热、38.5 ℃以下物理退热的原则即可。发热时可通过喝葱白生姜水或泡脚的方式缓解症状。发热症状在干预措施下一般在3天内缓解,如果3天后发热还是不缓解或热退后再次发热,则需要前往发热门诊就诊,警惕肺炎的发生。
发热伴咳嗽应该怎么办
中医认为,肺统管人体呼吸,具有向上向外宣升和向下向内肃降的功能,以保证气能够升降出入正常。外邪通过体表或口鼻侵袭人体,首先影响到的就是肺。肺的功能失常,便可引起咳嗽。
如果出现发热、怕冷且增加衣被不能缓解、咳嗽明显等症状,舌淡红、苔薄白或白腻,属于风寒证,可以选用荆防颗粒。
如果出现发热不太怕冷、微微怕风、咳嗽明显等症状,舌红、苔黄或黄腻,属于风热证,可以选用连花清瘟颗粒。
在服用药物的同时,也可通过按摩穴位来缓解咳嗽症状。治疗咳嗽的穴位主要位于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用指尖揉按以下穴位各3~5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佳,每天2~3次。
列缺穴
属于手太阴肺经,在前臂,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拇短伸肌腱和拇长展肌腱之间,拇长展肌腱沟的凹陷中。
简易取穴法:将双手的虎口交叉,手腕伸直,食指置于手腕侧方,食指指尖所在位置即是 (图8)。
尺泽穴
属于手太阴肺经,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中。
简易取穴法:用另一只手,手掌由下而上轻托肘部,弯曲拇指在肘横纹处的按压点即是 (图9)。
合谷穴
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其具体位置及简易取穴法见图6。
商阳穴
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在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
简易取穴法:食指末端,指甲盖底部靠近拇指这一侧即是 (图10)。
天突穴
属于任脉,位于颈前区,在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简易取穴法:咽喉附近、颈部之下,两锁骨内侧之间的凹陷处即是 (图11)。
发热伴肌肉酸痛、头痛应该怎么办
发热时伴随头痛、身痛多是风、寒、湿等邪气从外侵入人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不通而引起的,即中医常说的“不通则痛”。这一类疼痛通常发病较急,病势较剧,多表现为掣痛、跳痛、胀痛、重痛,痛无休止。缓解这些症状的方法是解表散寒、疏通经络。
发热、怕冷、肌肉酸痛、头痛者,可选用荆防颗粒。
发热、怕冷、头痛明显者,可选用川芎茶调散。
发热、肌肉酸痛、头痛,颈项背部拘急、疼痛、强直者,可选用葛根汤颗粒。
发热、肌肉酸痛明显、头重而痛者,可选用九味羌活颗粒。
身体上的疼痛还可通过贴膏药的方式以活血止痛,症状有所缓解后即停用。对胶布过敏者不建议使用膏药贴。
发热伴咽痛可以选用哪些中成药
喉为肺之门户,通常风热上攻,喉部受邪,就会出现咽痛。此时可以使用清热解毒的中成药,如清开灵颗粒 (孕妇禁用)、复方鱼腥草合剂;或在原有退热药物的基础上加用清热利咽的中成药,如清咽滴丸 (含服)、珍黄胶囊 (口服) 等。上述药物选择其中一种即可。
发热伴腹痛、腹泻、呕吐应如何选择中成药
发热时伴有腹痛、腹泻、呕吐,多是在外感风寒邪气的基础上还夹有湿邪。风寒邪气与正气斗争于体表,可见怕冷发热等症状。湿邪向内损伤脾胃功能,胃气不能正常下降,则见呕吐;脾气不能正常上升,则见腹泻。此外,大肠具有传导糟粕的功能,湿邪可引起大肠功能失常,也是导致腹泻的原因之一。湿邪阻碍了人体正常的气机升降出入,则出现腹部疼痛。
因此,治疗方法应在解表散寒的同时,给予化湿邪、理气机、和脾胃。可在针对风寒证的中成药基础上,选用藿香正气胶囊、午时茶颗粒、克痢痧胶囊 (婴幼儿、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等。
如出现发热、腹痛、腹泻,伴有肛门灼热、大便臭秽,考虑为湿热型腹泻,可选择香连丸以清热燥湿、行气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