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前胡
“风雨前湖近,轩窗半夏凉。”
这句嵌药名诗出自北宋著名的文士陈亚。诗句中嵌入了前胡、半夏两种中药材,通过同音不同字的巧妙运用,将风雨欲来的湖畔、小窗前的情境勾画得让人读了如身临其境。
欣赏了药材在诗句中的别样风姿,我们再回到药材本真——了解浙产道地药材前胡。
现在很多家庭都有自备家用小药箱的习惯,里面会放一些针对普通疾病的药品,如治疗感冒和咳嗽等的常用药。有很多知名化痰止咳类的中成药,如急支糖浆、羚羊清肺丸、儿童清肺丸、川贝止咳露、止嗽化痰丸、午时茶胶囊、苏子降气丸等,其中都用到了前胡。
前胡是伞形科植物白花前胡的干燥根,又称嫩前胡、鸡脚前胡、土当归、冬前胡、信前胡、西尺蔓、全胡,主产于浙江、安徽、湖南、四川等省,具有降气化痰,散风清热的功效,用于痰热喘满,咯痰黄稠,风热咳嗽痰多等症。李时珍指出,前胡“其功长于下气,故能治痰热、喘嗽、痞膈、呕逆诸疾。气下则火降,痰亦降矣。所以有推陈致新之绩,为痰气要药”。现代研究表明,前胡具有祛痰、抗菌、抗病毒、扩张冠脉、利尿等作用。
《植物名实图考》所绘前胡
最早记载前胡这味中药材的是南朝刘宋时期雷斅著《雷公炮制论》。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曰:“前胡,味苦,微寒,无毒。主治痰满,胸协中痞,心腹结气,风头痛,去痰实,下气,治伤寒寒热,推陈致新,明目,益精。二月、八月采根,暴干。”《本草图经》附前胡五图,分别为绛州前胡、江宁府前胡、成州前胡、建州前胡、淄州前胡,但绘图潦草,难辨其来源。直至《植物名实图考》所绘前胡图清晰精美,被确认为是白花前胡。2015版《中国药典》规定只有白花前胡的根才能称为前胡。
前胡在我国药用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集注》云“出吴兴(今浙江湖州、杭州)者为胜”。《日华子诸家本草》释:“越(今浙江绍兴)、衢(今浙江衢州),婺(今浙江金华)、睦(今浙江建德)等处者皆好。”《增订伪药条辩》云:“浙江湖州、宁国、广德皆出”,《药物出产辩》云:“产浙江杭州府为上。”由此可知,浙产前胡历史悠久,品质上佳。
关于前胡,还有个小故事。
在很久以前,浙江四明山的一个小村落里,孤陋寡闻的村民们认为生下夜啼的孩子是非常不吉利的,是被鬼怪附体,会给整个家族和村落带来灾祸,只有通过修炼多年的老道士驱魔才能辟邪,然而村民们大多贫苦,少有人能负担起请道士的费用,因此不得不将孩子遗弃或者带着孩子远走他乡;村民们为此非常苦恼。
有一天一个村民外出学医的孩子学成归来,碰巧遇到此事,他安抚村民这并非鬼怪附体,他能够治好这个婴儿,随后便从后山摘取了一种草药,磨成粉末,做成药丸给孩子服下,数次以后,孩子夜啼的毛病消失了,从此大家都明白了原来这只需要后山上随处可见的草药就可治愈,也不再如此愚昧了。而这种治疗孩子夜啼的草药,便是遍布浙江的前胡。
野生前胡在向阳的山坡和路边草丛里都可以见到,不同于家里栽种的前胡,没开花时的前胡才能取根入药,叫做“母前胡”,已经开花的叫做“公前胡”,不做药用。
现今,随着前胡用量的增大,逐渐由野生转为家种,主要栽培产区集中在浙江淳安、安徽宁国、贵州毕节等地。
前胡的原植物白花前胡为多年生草本,茎圆柱形,下部无毛,上部分枝多有短毛,髓部充实。基生叶具长柄,基部有卵状披针形叶鞘;叶片轮廓宽卵形或三角状卵形。复伞形花序多数,顶生或侧生。小花15-20朵,白色;双悬果,卵圆形。花期8-9月,果期10-11月。
还有一种与白花前胡对应的叫做紫花前胡的中药材,名字很像,花是紫色,但是当归属,民间会拿它作当归的替代品。
前胡药材呈不规则的圆柱形、圆锥形或纺锤形,下部常有分枝,长3-15cm,直径1-2cm。表面黑褐色或灰黄色,根头部多有茎痕和纤维状叶鞘残基,上端有密集的细环纹,下部有纵沟、纵皱纹及横向皮孔样突起。质较柔软,干者质硬,可折断,断面不整齐,淡黄白色,皮部散有多数棕黄色油点,形成层环纹棕色,射线放射状。以身干、条粗壮、质柔软、断面黄白色似菊花心、香气浓者为佳。
临床上,前胡辛散苦降,稍有散风之力,长于降气化痰,故适用于肺气不降、清肃之令不行,痰稠喘满,咯痰不畅等症,常与桑白皮、苏子、杏仁等药配伍;用治风热郁肺、咳嗽痰多,可与薄荷、牛蒡子、桔梗等品同用;至于痰浊壅于肺胃,咳嗽胸满,呕吐食少,可与陈皮、半夏等配伍。
前胡也可以做菜
前胡不仅是一味临床常用药,其嫩苗也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在民间常作野菜食用,口感鲜嫩,气味芳香。《救荒本草》中记载,前胡“采叶 熟,换水浸淘净,油盐调食”;《图经本草》载,前胡“春生苗,青白色......味甚香美”;《植物名实图考》曰,前胡“叶可熟......黔滇山人采以为茹......云贵志,前胡遍生山麓,春初吐叶,土人采以为羹”。
据了解,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的老师们正在做前胡的相关课题研究,其中也包括前胡的食疗、食用方面的内容,或许不用过多久,有关前胡的药膳、茶饮都会出现,那可真是吃货们的又一喜大普奔的利好消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