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六月我都在等,雨水和布谷鸟的叫声,
把江南催成碧黛色。
然后我们相约,去梅林下青梅煮酒。
——裴元正
雨季里去了一趟湖州,寻访乌梅的种植基地,体验其古法炮制。因有感于中药乌梅的种种而录此小诗,以记此行。
诗词经典里的乌梅
在中国古典文学里,咏梅的诗词不计其数,梅花早已成为诗歌里比喻性情高洁的人格象征。写梅果的诗却为数不多,一般人耳熟能详的是关于梅果的两个典故:一个是“望梅止渴”,说的是三国时代,曹操带兵打仗,行军途中将士又渴又累。曹操告诉将士说,前面五里有片梅林,梅子已成熟,可去歇息。士兵听闻,满口生津,顿时解渴又解乏。另一个典故也出自曹操,叫“青梅煮酒论英雄”。官渡之战前夕,军阀混战,天下大乱,曹操邀刘备喝青梅酒点评天下英雄。曹操点评军阀时,也说出了自己的“英雄观”:英雄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胸怀大志,二是腹有良谋,最后得出结论“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肾藏志,心藏谋,这个故事说明一个人只有心肾二脏强大,才可能有做英雄的资质。
而乌梅作为一味药材出现与历史上的一位枭雄有关。话说元朝末年,朱元璋率明军四处征战。时值入夏梅雨季节,时晴时雨,兵士在野外行军途中不幸染上疫疾。当时部队不仅缺医少药,粮草也十分短缺,士兵们就四处采摘野果充饥解渴,不料在一片林里采到一种口感鲜爽带酸的果实,士兵吃了,疫疾不治而愈,这种爽口带酸的果实就是梅子。后来部队要开拔转移,梅子鲜果不易保存携带,时值雨季,阴多晴少,众人议计,采用烘干的方法将其保存,由此开始了乌梅的炮制工艺。后来,做了开国皇帝的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恰逢京城又遭痢疾肆虐,再次因乌梅而解救。
江南雨季寻乌梅
《本草纲目》载:梅实,性平、味酸、无毒。乌梅,性温、平,味酸、无毒。归肝、脾、肺、大肠经。可治疗肺虚久咳,口干烦渴,痢疾,慢性腹泻,胆道蛔虫等病症。李时珍也在文献上介绍过乌梅的制法:梅实采半黄者,装在篮子里,以烟熏之为乌梅。这说明乌梅的前身是青梅,青梅经炮制而成乌梅。两者药性有别,药用价值也就不同。
“青果熏制得乌梅,浙江长兴独占魁。”这句诗不仅道出了乌梅的炮制工艺,还点出长兴乌梅的产区优势和药材的道地性。长兴的梅树栽培史可追溯到唐朝。唐朝诗人皎然是长兴人,他的《与崔子向泛舟自招橘经箬里宿天居寺》一诗里就有“渚箬入里逢,野梅到村摘”的句子,说明当时这个地区已开始有梅树的人工种植与栽培了。
乌梅老树桩
庚子夏至的前夕,正是江南的梅雨季节,我来到了长兴的小浦镇,这里是长兴乌梅的核心产地。在当地梅农的引领下,我们走进一片梅林。久雨初歇,空气湿润,碧树连绵。在这片林里,上百年的老梅桩很是常见,这些老桩横逸的枝干上结着白色的苔藓,枝叶青翠,依然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抬头望去,有的枝上梅子尚青,如碧玉可人,有的枝上梅子半黄,树底下,还有三三两两的被雨水打落的熟果散落着。听当地梅农介绍,这样半黄的梅子用来制乌梅正好。来到梅林,哪有不尝梅子之理。我在枝头摘了个半黄的梅子放在嘴边,还未入口,口里一阵酸意泛起,但非常鲜爽可口。
也许正是由于朱元璋与乌梅有过一段特殊因缘,明朝起,梅树种植与乌梅制作被大力推广。长兴利用天然的产区优势制作乌梅渐成气候,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明嘉靖年间,长兴乌梅被列入“长兴特贡”。20世纪30年代,作为道地药材的合梅(长兴合溪出品的乌梅)已冲出国门,享誉东南亚了。
道地药材叫合梅
同去长兴寻梅的还有浙江中医药大学的宋捷民老师,他对浙产药材如数家珍,耳熟能详,谈起乌梅津津乐道:“长兴的乌梅应叫合梅,作为道地药材,只有产于长兴合溪的青梅经当地特殊炮制工艺制成的乌梅,才能叫合梅。”合溪位于长兴县西12.5千米,因有数条溪水汇聚合流至此而得名,在水路发达的古代,自然成为明清时长兴的商贸重镇。
合溪镇后来更名为小浦镇,我们在该镇潘礼南村的梅农张在平家,看到了沿用至今的乌梅炮制古法。张家在漂亮的乡间别墅旁搭建了一间简易作坊,里面设有两个竹制的圆形灶台,灶台直径约有2米,四周用黄泥固封。与一般灶台不同的是,熏制乌梅的灶台,点火的炉门不在灶台下面,而在与灶台相隔40厘米左右的灶外。灶台上再层层放置圆形大竹箩,大概有4~5层叠加在一起,每层竹箩里都铺上清洗沥干的鲜梅。烘焙时,先将梅果放在烘架竹箩上平铺,用松柴作燃料,在与灶台相隔半米的炉灶口烧,火和烟自然吸入烘灶。烧法也有讲究,先猛火烧2小时,后改文火烧12小时后,让其自然降温。接下来,在进行二次烘焙前,先把经过初烘的乌梅,按含水量高低,挑选分离。把水分含量高的梅果放在烘笼下层,水分含量低的梅果放在烘笼上层,最上面覆盖麻袋。这样循环两次,完成第三次烘焙。待鲜果烘至八九成干,手摇核仁可发出轻微响声时,即为成品。
炮制完的乌梅
成品乌梅呈不规则的球形或扁圆形,直径1.5~3厘米。果肉柔软,乌黑色或黑棕色,表面皱缩不平,一端有圆形的果柄痕。核坚硬,椭圆形,棕黄色,表面有小凹点。乌梅以个大、体重、肉厚、乌黑、完整、味极酸者为佳。
经典名方里的乌梅
乌梅入药的常用名方有乌梅丸和人参养胃汤。
《金匮要略》里记载有乌梅丸组方:乌梅、细辛、炮附子、桂枝、人参、黄柏、当归、蜀椒、干姜、黄连。乌梅酸温安蛔,涩肠止痢,为君药;细辛性温,味辛,辛可伏蛔,温能祛寒,为臣药;附子、干姜、桂枝温脏祛寒,人参、当归养气血,共为佐药。全方具有缓肝调中、清上温下之功效。适用病症:蛔厥,久痢。症见腹痛下痢、巅顶头痛、手足厥冷。
人参养胃汤的组方则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苍术、半夏、茯苓、厚朴、陈皮、藿香、人参、乌梅、甘草、干姜、大枣、草果。该方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憎寒壮热、头目昏痛、肢体拘急。
“铜碗声声街里唤,一瓯冰水和梅汤。”乌梅丸和人参养胃汤这些药用名方对我们普通人而言是陌生遥远的,但在炎炎夏日喝上一杯消暑的酸梅汤,或是在家自制一碗酸酸甜甜的酸梅汤,都是我们可以亲近的日常。对了,酸梅汤的制作原料主要有乌梅、山楂、桂花、甘草、冰糖等。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正宗酸梅汤一定是用冰糖熬制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