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有武林高手就必然有治伤妙手,在浙江永嘉县西溪乡有“武术之乡”的美誉,瓯渠村是中国南拳发源地之一,习武成风,代代相传。而瓯渠的吴氏家族就是崇文与尚武并进的世家大族,在武举功名崛起的同时,也以吴氏骨伤疗法享誉浙南。
南宋淳祐年间(1242年),吴氏始祖吴金明迁居瓯渠。他倡导耕读传家,习武健身,并留心收集医治骨伤药方,替人疗伤,出现了早期习武治伤医药技能。到了1865年,终于有一位进士吴通辉,昭武大夫,在瓯渠创办了武术院,传习武术,并为民治伤,形成初期的吴氏骨伤膏药和骨伤疗法,至今历时已近800年了。
自第二代传人吴星石(吴通辉之子,1847-1928)开始,吴氏骨伤渐渐自成一派。1873年吴星石功成武举人后,供职兵部四品官员,在京城广结名医也提升了其骨伤医术水平。据资料记载,有一位兵部刘官员患伤疾,多方求治无效。后经吴星石用自家吴氏伤科秘方膏药治疗而愈,刘官员甚是宠爱此膏,经常向别人推荐,于是,吴星石就把吴氏伤科药叫做“吴氏刘宠膏”。吴星石不为良相甘为良医,辞官后居住平湖乍浦,开设了“吴源来号药铺”。
吴恩侯(1877-1950)是第三代传人,晚清武庠生,从小随父亲吴星石操练文、武、医三修,遇劳苦百姓伤疾不吝解囊相助,修路、建桥、捐地建学校,被当地百姓尊称为“恩侯相”,在鸥渠村行医了50余年,是伤科名医。1929年,吴恩侯被邀请担任中国第一届全国武术擂台赛评委。值得一提的是吴恩侯的儿子吴超征是革命烈士,桥下镇韩埠村的“抗日英雄吴超征烈士纪念馆”里记载:在1931年4月的南天门八道楼子阵地战中,吴超征率部与日军浴血奋战,壮烈殉国时,他的儿子吴祖权仅两岁。
吴守武为骨伤病人治伤
第四代传人吴金悟(1910-1951)、吴金海(1921-2007),也不负前辈继承祖业,成为当地的骨伤科名医和武术高手。吴金海曾为六龙乡卫生院骨伤科医师。
第五代传人吴祖权(1932-2000),又名吴祖传,号龙山居士,自幼随长辈学习古文、书法、医术及武术,为原永嘉县永临医院创办人之一,擅长骨伤科,那时病人已辐射至温州、丽水地区了。后成为永嘉县首届政协委员,也是浙南名医。吴祖传对学术态度严谨,将祖训及平生的验案心得书面记载下来供家传承,著有《吴祖传骨伤科心法》、《吴祖传拳棒术》、《吴祖传拳术内修法》、《吴祖传晚年书画稿》。是当地武术和骨伤医术双全的代表人物之一。
吴祖传将吴氏骨伤疗法又传至第六代的两个儿子吴翔、吴守武。现今,吴翔在永嘉县瓯北镇开设了吴翔骨伤科门诊部;吴守武在永嘉县桥下镇开设了京桥社区卫生服务站(吴守武骨伤科)。兄弟俩均具有骨伤科医师资格。吴守武在中医门诊工作的同时,努力提升祖业品牌,精心收集资料,总结经验特色,2011年,他主持召开了吴氏骨伤疗法研讨会,举办了“吴氏刘宠膏”培训班,还带学员上山采药、炮制膏药。
吴守武在2013年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拳夏季培训班上传授南拳套路
吴家至今还保持祖上传下来的骨伤疗法:一是外部整位复原,用传统手法整复闭合性骨折或脱位;二是药物治疗,用祖传中草药配方制作的吴氏刘宠膏,敷于患处,患者疼痛减轻,疗效显著,疗程短,费用少。尤其是近年来吴家诊所的患者辐射面扩大,远至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国的华人、华侨或外籍患者,也有登门求医的。
热心公益事业的吴守武,从1984年至今坚持免费为特困户、军烈属、残疾人医治。2010年开始,每年资助瓯渠小学三名特困生。还多次为家乡捐款造路、修桥。吴守武说:医者要有仁心,爷爷为国捐躯的精神和我们治病救人的仁心是一脉相承的。
在吴守武兄弟俩的积极努力下,当地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在2008年,“吴氏刘宠膏”被列入永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鸥渠上新屋吴氏骨伤疗法”被评定为温州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吴守武本人也于2010年被评为“鸥渠上新屋吴氏骨伤疗法”代表性传承人和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人。
鸥渠上新屋吴氏骨伤疗法”在浙江民间已占有一席之地,许多就诊的病人,都十分愿意接受这种传统医药手法疗伤,用不着开刀,用不着打钢针;骨伤复位的手法也没给患者造成心理恐惧或增加痛苦,所用的膏药和服用的中草药也没有发现毒副作用。而且医疗医疗费用相对便宜。《温州日报》、《今日永嘉》、永嘉网等媒体都先后报导。
“医武传家”
吴超征烈士楼
2014年7月,永嘉县吴守武中医骨伤科诊所被命名为永嘉瓯渠上新屋吴氏骨伤疗法桥下传承展示基地,成为浙江民间中医药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