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our Home

精诚勤和 护佑健康

神仙须有凡人做,老树犹能发春华——寻访天台县百岁老人之手记

浙江省中医药学会门诊部 http://www.zjxhzy.com 2019-05-25 13:09 出处:《学会中医》第五期 作者:钱烨编辑:@Jammly
每次寻访百岁老人,看他们风霜的眼里折射出的慈祥目光,听他们百年时光里经历过的诸多故事,岁月并没有在他们身上留下苦难的印迹。这些百岁老人,即使晚年的生活再平凡,世纪的沧桑也足以加深其生命的庄重与肃穆。与

每次寻访百岁老人,看他们风霜的眼里折射出的慈祥目光,听他们百年时光里经历过的诸多故事,岁月并没有在他们身上留下苦难的印迹。这些百岁老人,即使晚年的生活再平凡,世纪的沧桑也足以加深其生命的庄重与肃穆。与他们相处交谈,仿佛品味着一盅被时间酿得醇而不酽的茶。

 

在天台县,由于时间仓促,我们只看望了两位百岁老人,但是她们对待生命的乐观豁达和平淡饮食中的平和之态,足以让我们对这一养生宝地“静养顺天”的生活习性领略一二。

 

 

很多人都会遥想,自己活到百岁会是什么样子。在天台县平桥镇石竹村,就生活着一位100周岁的老人胡琴秀。当我们来到她家时,老人正在小院里晒太阳,见到我们这一行不速之客,她不紧不慢地唤来一起生活的小儿子小儿媳来招呼我们,看见有人站着,还起身麻利地给搬过凳子,再慢慢坐回椅子上。

 

胡琴秀老人

胡琴秀老人

 

这是一栋农村常见的带院的楼房,面积颇大。胡琴秀50岁时丈夫去世,三个儿子分家后,她就一直和小儿子一家人同住。老人体态匀称,精气神儿挺足,端端正正坐在竹椅上,穿一件干净的蓝白暗底花纹的薄外套,一双老式布鞋,头发虽然显得稀疏,但整齐地梳到脑后,齐耳长度。老人的小儿子说,以前母亲对仪表挺讲究,头发都仔细地挽成发髻,现在头发少了挽不起来,但还是梳理得很勤快。

 

胡琴秀老人一家

胡琴秀老人一家

 

我们很随意地同老人闲聊起来。老人视力基本正常,只是有点耳聋,但精神状态尚好。只要我们声音够大,语速不太快,与老人交流完全没问题。我握着她的手,说“您手掌心挺暖的,身体还好么?”老太太回我一句:“其他还好,就是脚底会冷,膝盖有时疼,头皮这边长了个痂。”说罢,她撸开自己的头发,给我们看她在意的那个结痂。老太太动作很慢,但很稳。老人的小儿子说,母亲的生活基本能自理,只是有些气喘,平日里也没什么特别的喜好,常常念经。

 

老人的床铺

 

老人的床铺

老人的床铺

 

得知胡琴秀老人的居室在二楼,我们提出参观下老人的房间。她儿媳带我们上楼,是陡而窄的木制楼梯,没有扶手,不习惯的人走这样的楼梯会有点不安。不过老人的儿媳说,婆婆平时都是自己上下楼梯,不用人扶。房间面积很大,约20多平米,朱红漆的旧时木床上平铺着被子和棉衣。已是11月中旬,我们惊讶地发现床上铺的还是竹席,席子上薄薄一张床单。小儿子过来说,母亲喜欢这样睡,总要等到12月才肯让他们给铺上床褥,铺被子这些事老人从不让人代劳,赶上晴天,还自己动手把被子鞋子拿到阳台晒晒。我们走出房间时,门口挂着的几串佛珠赫然入目。许是用了过久,每一粒念珠早已被摩挲得如裹了层岁月的包浆。

 

房间门口挂着几串佛珠

房间门口挂着几串佛珠

 

再下楼时,胡琴秀老人仍坐在老位置听旁人聊天,偶尔掺合一两句。问起她家人关于老人的日常饮食,小儿媳说老人一点也不挑剔,荤素都吃,不过特别喜欢吃青菜和萝卜,也喜欢面食,每天吃水果,偏好苹果。在起居上,老人比较有规律,一般是晚上七点半左右上床休息,早上五点多起床,在房前屋后散散步。平日里,小儿子小儿媳都会问问她舒不舒服,饭菜可口与否,老人脾气好,即使有不顺心的事,也会自己找老邻居唠叨下,之后就舒畅了。最让老人开心的,就是儿孙们一到节假日就会回家探望她,四代人尽享天伦之乐。儿媳这样说的时候,老人很赞同地点着头。从胡琴秀老人的表情中不难看出,她的晚年生活非常幸福知足。

 

临走前,我提出拍照,面对镜头,老人显得有些拘谨,端正坐着,手放在双腿上。小儿媳走过去给老人梳理下头发,说“这样看着精神。”老人笑了。我跟她说,就该这么笑着才好呢。胡琴秀似乎听明白了,终于放轻松,对着镜头抿着嘴笑了。

 

告辞时,老人坚持要和小儿子、儿媳以及孙子一同送我们到门口的小路上。我们走出一段路,再回头,看到老人还是向着我们挥手,那天的阳光很和煦。

 

 

第二位百岁老人,与其是“寻访”,不如说是“邂逅”,就像是在山中偶遇仙人。那日游访桐柏宫,天公开颜,下车时还下着细雨,到了没多久,便开始放晴,让人心情也随之舒展开来。

 

合影留念

合影留念

 

我们行至桐柏宫的回廊,看到一位戴着一顶米色宽沿帽子,身穿宽松及膝青灰色棉服、深灰裤子,脚蹬一双擦得锃亮的黑色方口软皮鞋的老人正和几个围拢在她身边的人交谈甚欢。同行中有一眼尖的姑娘说道——“这位是桐柏宫张高澄道长的母亲,今年也正好100岁了。”对这位“国宝级”的老太太,虽早有耳闻,但今日一见,仍被她不凡的风度震慑住。虽然见了不少期颐之年的老人,也亲见过身体硬朗得和70多岁的儿子站一起如同兄弟般的老人,但眼前这位老太太,气色红润,说话中气十足,且很洋气地能用标准的普通话和他人流畅对话,如不经指点,谁都不曾料想,这样一位看起来六七十岁的老妇,竟然已是百岁高龄。

 

 

老太太

 

从旁人的讲述中得知,老太太出身富贵人家,16岁时便离家赴延安参加革命,和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打过交道。后来,作为离休干部的她放弃城市生活,迁到这相对闭塞、生活简朴的道观里,除了要陪她做道长的小儿子外,在这洞天福地里颐养天年大概是她的晚年所愿了。现在的她思维依然很清晰,叙事条理分明,听说每天亦有打坐的习惯,饭后一定要散步,还经常地挑战些对身体尚佳的中青年而言也不容易做到的动作,譬如:两脚与肩同宽站直,双手伏地,老太太轻轻松松便能将十指相扣的手掌整个贴至地面,让人叹服不已。

 

老太太

 

当大家提出一定要和老太太合个影时,她落落大方地挽着身旁人的臂,示意一起到草坪附近的开阔地带拍照。合影完,被问及长寿秘诀时,老太太不好意思地吐了吐舌头,顽童一般调皮的笑容浮上脸颊:“我没有刻意追求什么长寿之道,没有特别喜欢吃的菜,也没有不喜欢吃的东西,保持心情开朗,生活起居规律而已。山好,水清,空气清新,在这里生活安静、自在,可能是个养生的宝地吧。”老太太说话间总是连眼睛都是笑着的,说完,又不经意间嘴角上扬,让见到的人不禁被她满满正能量渲染,不觉云淡风轻起来。

 

就那样静静地站在老太太面前,我蓦地感到历史的切近与真实,仿佛百年前的流盼迎面而来,丝毫不觉陌生遥远。这两位百岁老人,她们纵使出身不同、经历不同,但相同的是长久的岁月中所经受过的诸多考验。我不知道生活的磨砺与长寿是否有必然的联系,但我不得不承认,老人们过去的风霜雨雪,不仅没有将她们击倒,却锤炼出了如此坚强的生命和睿智的目光,可以站在历史边缘洞观世事,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神仙须有凡人做,至此天台自求索。当人们在纷纷扰扰的世间为延年益寿而谨小慎微时,百岁老人们却以难得的持久豁达演绎着长生久视。

 

声明: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jammly@qq.com)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