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说得好:“没有千年的王朝,只有千年的世家。”
陈木扇女科流于民间的木扇,现存于浙江桐乡市中医院
世家这个词,最早出自《孟子·滕文公》,指门第高贵、世代为官的人家。随着历史发展,范围扩展到以某种专业世代相承的家族,比如诗礼世家、科第世家、杏林世家等等。
能被称为世家,要有以下条件:第一人丁兴盛,第二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第三已传承多代,第四有独特的家族文化。
然而出现千年绵延的家族已经非常不易,更何况是千年世家。
浙江有这么一个家族,传承1300年;25代子孙,代代行医,出了两位御医,至少四位太医。传至今天,成为国家重点扶植的中医学术流派,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陈沂
这就是浙江杏林世家——陈氏家族。
陈氏中医世家,传世千年,承前启后,一脉相承。因传承时间长,分布广,影响大,其在中医妇科史以及地方医学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
两大御医立世家
陈氏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后唐到北宋末年为“陈氏医家”,南宋至今可称“陈木扇女科”。
陈氏家族的始祖陈仕良,出生于后唐,祖籍江西,以医为业。那个年代,大唐盛世只剩下一个苍凉的背影,公元874—880年,王仙芝、黄巢相继起义,陈仕良的老家江西沦为战场,他来到相对安全的剑州(今四川剑阁),担任医学助教。
乾宁乙卯年(895),陈仕良奉唐昭宗李晔诏命,负责修纂《圣惠方》。不久,唐昭宗、唐哀帝先后被军阀朱温杀害,唐朝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黑暗的五代十国时期,一切伦理道德,都被各路军阀践踏到了脚下,人的生命更是如蝼蚁般轻贱。
也许是医术精湛,陈仕良不仅在乱世中生存下来,后唐立国后,他更是官至从五品尚药局奉御,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御医。作为一个医生,陈仕良已经走到了职业生涯的顶峰。这期间,他还编著了《食性本草》,这是一本关于食疗的专著,可惜已经失传。五代十国政权更迭频繁,首都从洛阳迁到汴梁(今河南开封)后,陈仕良和他的子孙后代就在汴梁定居了。
陈仕良是中国历史上少数被载入二十四史的医生。《新唐书》记载:“(陈仕良)善医药,曾任陪戎副尉、剑州医学助教、药局奉御。”
短短一句话,勾勒出一个医者在乱世“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人生之路。
陈仕良的后代陈天益、陈明遇、陈远忠等,皆为名医。
书法家王冬龄为陈木扇女科题字
“陈氏医家”传到南宋陈沂(字素庵),他专攻女科,医术极为高明,陈氏医家变身“陈木扇女科”,再次登上时代高峰。
陈沂和祖先陈仕良一样,遇上了战乱。
靖康之变后,为了躲避女真人的侵略追击,宋高宗赵构从河北一路南逃到临安(今杭州),大批北方的官员、地主、文人等精英阶层随宋室南渡,世居汴京的“陈氏医家”也不例外,陈沂最终在临安定居。
某一天,赵构与宠妃吴氏(即后来的吴皇后)行至杭州浦沿,吴氏突然得了非常严重的危疾,当地的名医都束手无策,唯独陈沂一帖药即见效。
陈沂的医术被赵构信任。皇帝赐给他一把宫扇,拿着这把扇子,便可以作为凭证,随时奉诏出入宫禁,“金衙阍侍皆不得阻”。
陈沂后来“仕至翰林院,敕授翰林院金紫良医,督学内外医僚”,他负责管理全国的医生,是南宋行政级别最高的医疗官员。
皇帝御赐的宫扇是一件传家宝,但是宫扇用丝绢制成,较难保存,陈沂的后人就按照宫扇的形状,用红木制作了一副木扇,以表其门派。上书“宋赐宫扇,陈氏女科,君惠不忘,刻木为记”16字。陈沂的子孙后代学习他的女科医术,代代传承,后人便以“陈木扇”或“木扇陈”来称呼他们。“陈木扇女科”由此得名。有一民间木扇遗留至今,现存于桐乡市中医院,根据文物专家考证,可能是明末清初之物。
在此后的历史中,陈木扇女科的传承从无间断。南宋有陈静复、陈清隐;元明有陈玉峰、陈仪芳、陈谏、陈引泉、陈引川;清代有陈梦熊、陈德潜、陈善南、陈维枚等。陈玉峰曾官至宣抚使,钦差大臣,辞官后行医;陈林、陈谟、陈鼎、陈鼐皆供职太医院。
陈氏家传代表著作有《陈素庵妇科补解》(陈沂著),现存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十六世陈谏写的《荩斋医要》,现存日本国立图书馆。书中的诸多论述和方药至今仍被中医妇科学著作所引用,指导着中医妇科临床。
薪传火继中医魂
到了清末民初,“陈木扇女科”传承已逾二十余世,逐渐分为钱塘、石门、海宁、桐乡四支。
传承的接力棒中的一支交到了第23代——海宁陈韶舞手中。
陈韶舞恪守的信条是:医生“学业不精,犹如杀人不用刀”。他一生好学不倦,博采众长,年逾古稀仍手不释卷,皓首穷经。家中珍藏的千余部中医典籍他都详加批注,深得其要领。陈韶舞认为,中医的内外妇儿是相通的,只有具备了坚实的内科基础,才能学好中医妇科。所以他不仅自己擅长妇科,各种疑难杂症,每奏奇功,对内科杂病,效若桴鼓;对子孙也每每要求必须学好内科、再专妇科。
解放前陈韶舞在桐乡骑塘和海宁的斜桥坐诊,在江浙沪一带很有名气。斜桥每天通两班火车,上海、杭州的名媛名伶纷纷前来请他看病,当地病人更是纷至沓来。曾有位病人产后发热,在其他医生那里看了半个月高热也不退,陈韶舞的一帖药吃下去热就退了。巧的是,后来这位病人还成了陈韶舞孙子陈学奇的物理老师。
陈韶舞的儿子陈大堃(1926—1991)十二岁随父学医,十五岁时,听从父亲安排跟随当地名医、温病派叶天士的再传弟子吴浩然学习中医内科。解放后,陈大堃在高桥卫生院工作。
五十年代初的一个冬天,卫生院10公里外的村子有个产妇要生孩子,陈大堃接到出诊请求。那时候没电话,交通不便,等他赶到的时候,产妇已经大出血后奄奄一息了,家属以为产妇已经去世,连灵堂都布置好了。陈大堃搭脉后发现脉搏还有,但是非常微弱,心跳呼吸也很微弱。陈大堃判定是产后胞衣不下大出血引起的休克,当机立断,先针灸,再开人参附子汤,浓煎半个小时后,给病人一点点喂下。大约过了10来分钟,这个产妇吐了一口气出来,呼吸渐渐有所恢复,之后再一点点喂药给她,喂好后又开了一贴汤剂,胞衣终于顺利排出。
陈大堃行医五十余年。他的一天往往是这样度过的:每天卫生院的门诊,有一二百号病人,他从早上7点看到傍晚。门诊结束后,便开始了一天的出诊,都是不方便移动的患者。陈大堃每天都要背着药箱走几十里路,时而凌晨而归,布鞋一个月不到就要换一双。
也许是长年累月高强度的工作,陈大堃积劳成疾,65岁便早早离开了人世,不能不说是“陈木扇女科”的一大遗憾。
传承创新再出发
中医世家的传承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社会、家庭、子女等因素缺一不可。进入21世纪后,陈大堃之子陈学奇依然坚守阵地。
陈学奇
陈学奇生于1958年,文革开始后,因为家庭成分不好,陈学奇只上到小学三年级便辍了学,每天跟在父亲身边抄方,空的时候就听父亲讲课,从小见识过各种各样的病人,经过中医调治后好转乃至痊愈。恢复高考后,陈学奇考上了当时的浙江中医学院,毕业后在浙江省中医院工作,曾担任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等职。为了更好地集中精力传承发扬“陈木扇女科”流派的学术经验与文化,陈学奇近年来放弃行政职务,专心从医,“亲眼看见一个个病人药后身体康复,这种价值感和成就感是非常令人欣慰的。”陈学奇如是说。
然而现代社会中医世家的传承仅靠过去父子相传已经远远不够了,陈木扇女科应该发扬光大。2013年,陈学奇领衔的浙江陈木扇女科流派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全国首批中医流派传承工作室,陈学奇担任负责人,从家学薪传变为开枝散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医学人才,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术思想传承工作。
陈氏女科收藏的中医古籍
目前,陈木扇女科流派工作室已建立了工作室网站,成立了流派工作站,开设流派示范门诊,积极开展省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研发流派特色制剂等,在流派传承、学术研究、交流推广、临床应用和转化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发表流派相关论文30余篇,出版了与流派相关的著作5部,主编了《陈木扇女科临证辑要》《陈韶舞医案集(月经病篇)》等;同时,还开展了流派特色制剂的研究,获省部级和厅局研究课题7项,专利1项,其中家传中药外洗剂的研究成果获2014年浙江省中医药科学技术科研成果二等奖和2015年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陈韶舞先生为所藏书编写的目录
“生在一个中医世家,灵魂里就烙上了中医的烙印。做中医人,是我人生的追求。”相信陈木扇女科的未来之路会历久弥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