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嘉兴市中医医院见到施氏针灸第六代传人施孝文医生的时候,他还在诊室里忙碌着。只见艾烟燎燎,施孝文穿梭在数名患者间,才为一名患者扎完针,又去观察另一名患者的情况,接着和刚来的患者交代一些事情。
施延庆晚年指导施孝文(左)、罗开涛(右)
有些不太习惯诊室里的艾烟味道,但是施孝文及其他医生却习以为常。白色的天花板在艾烟长年累月的“熏陶”下也变成了黄色。我们等了好一会,施老才得以挤出时间和我们交谈。
老爷子虽是1947年生人,看起来却不到六十。他尤其爱笑,一边笑,一边双手略显羞涩地交错,像个孩子一样,我几乎无法将他与刚刚那个忙碌而专注、认真的身影联系在一起。
我们向他说明来意后,施老把他的家族历史娓娓道来。
一施传百年
施氏针灸最早可追溯到清代道光年间,有明确记载,第二代传人施源泉行医于绍兴一带。到了第三代,施凤歧(景蓉)将施氏针灸从绍兴带到了杭州、平湖一带。至于在嘉兴行医,则是第四代施鹤年的功劳了。施鹤年(1885—1947)就是施孝文的祖父,他于1920年初在嘉兴张家弄42号开设了施氏针灸诊所,从此施氏针灸就在嘉兴定居了下来。
施鹤年
有趣的是,施鹤年的妻子盛玉莲(1895—1972)也是一位针灸医师,她的师父就是自己的丈夫。当时民风还比较保守,男医生给女病患扎针的时候只能隔着衣服进行,自然会有认穴偏差,影响疗效。盛玉莲出师后,这个问题就大大改善了。
施氏针灸诊所解放前的招贴广告
施鹤年夫妇一生悬壶济世,将医术传给了长子施延庆(1920—2012)、次子施延明(1923—2013)以及内侄女盛燕君(1912—1992)。施延庆就是施老的父亲,他继承祖业从施鹤年手上接过了施氏诊所,施延明在江苏吴江开起了针灸诊所,而盛燕君则在杭州广兴中医院(现在的杭州市中医院)针灸科工作。
据施老介绍,父亲施延庆自幼跟着祖父学习针灸。小的时候,他每天清晨都会苦练“三指抓帐子”,感受气运指尖的感觉;在自己身上扎针认穴,感受每一次针刺身体或痛或麻的感觉;学习配制药膏药酒,记住每味药材的性味和用途。1939年12月,施延庆从上海中国医学院毕业,校长秦伯未先生曾亲授他中医内科学,毕业实习则师从上海湿温伤寒专家郭柏良先生一年有余,尽得真传。通过系统学习,名师指点,施延庆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养成了严谨的治学风格。
温灸用的艾绒
制作艾柱的铜器
施老回忆,祖父在施氏诊所内挂了一块牌子,父亲接手后也挂了一块牌子。两块长长的招牌,无言地诉说着施氏针灸的一脉相承。解放后,施氏诊所同嘉兴另外十几家诊所联合起来成立了联合诊所。1959年,联合诊所晋级为嘉兴联合中医院,就是今天的嘉兴市中医医院,针灸科成为医院六个主要科室之一。遗憾的是,施氏针灸诊所那两块招牌却淹没在历史洪流中,再也寻不到了。
施家媳妇学医也成了一个传统。施孝文指着传承谱系上第五代那一行名字,和我们说,自己的母亲鲍济湘原来是老师,嫁给父亲后,跟公公婆婆学起了医,也为施氏针灸的传承贡献了一份力量。
家住市区电子社区的市民冯先生一直记得,自己读初中的时候,有段时间常有一对七十多岁的老医生来家里为外祖母治病。当时外祖母摔伤了筋骨,去医院针灸很不方便,家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联系了施老的母亲鲍济湘医生。没想到几天后施医生夫妇竟然双双上门给老人诊治,而且连续数次,直到老人逐渐康复。
“我还记得他们态度特别和蔼,一点架子都没有。”冯先生回忆说,每次施医生夫妇必是相偕而至,老夫妻俩有商有量,偶尔会就病情讨论两句。鲍医生专心施针的时候,施医生会轻声和当时只有十来岁的冯先生聊天,还教他怎样自己点按穴位止痛,“感觉老夫妻俩感情非常好,他们的态度和医术都没得说。”
在施老的印象中,父母亲一直志趣相投,针灸是两人最主要的共同话题之一,在二老八十岁以前,这样的双双出诊很寻常。
施延庆对中医的热爱是毋庸置疑的,他在嘉兴市中医医院坐诊直到75岁才正式退休,至91岁中风前还一直坚持接受患者上门求医。在他的带领下,“施氏针灸”走向了辉煌。1991年,施延庆成为嘉兴唯一一位跻身全国第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的针灸医生,次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2年,施氏针灸被列入第四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被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针、灸、药兼用
施老告诉我们,六十余年的针灸临床诊治,父亲逐渐形成了“一针二灸三用药,提倡针、灸、药三者并用”的学术思想,在骨关节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等疑难病的针灸、药物治疗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施氏针灸善用温针,提出“温针非灸论”。施氏温针结合穴位敷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技术是浙江省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之一。温针是一种针、艾并用的治法。温针以针刺为主,在针柄裹上艾绒,点燃艾绒,温度便慢慢经由针传导到穴位上,从而治疗顽痹杂症。
晚年施延庆
施老讲到,施针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自己的父亲曾讲过,温针有补泻、浅深等针刺手法。提插和捻转是两种基本的手法,整个施针过程要配合相应的手法,患者需要补,则用补的手法;患者需要泻,则用泻的手法。进针时手法要轻,不能有让患者接受不了的痛,针进到穴位一定深浅后患者要有酸胀的感觉。比如患者需要泻的时候,退针时要往外用力退一点点。拔针时要轻轻压住肌肤,再稍微松一下,慢慢拔出来,这样既不会出血,也不会让患者觉得不舒服或留下后遗症。可以想到,这手法需要不停地实践才能做到收放自如。
华东军区第四陆军医院颁发给施延庆的出入证
据施老介绍,艾有很多好处,有很多体质比较差的病人因为阳气不足,比较适合温针。除了颈椎病、腰腿疼痛外,经络不通畅的患者或是有瘀血的患者,用温针祛瘀血、通经络会达到不错的效果。再者,江南一带比较潮湿,比较适合用艾草。做过温针的病人也说过,用艾草烧的时候最舒服。
施孝文为病人扎针
施氏还十分善用“化脓灸”。化脓灸又叫瘢痕灸。方法是将艾炷直接置于皮肤上烧,然后灸的地方会化脓,形成瘢痕后才会取得良好的疗效。化脓灸讲究“三分灸,七分养”,灸后必须调养得当,使“灸疮必发”。过去的一些孩子到了16岁或18岁还是长不高,若是用化脓灸则可促进发育;此外,该疗法治哮喘也有比较好的效果。
不过化脓灸也有十分明显的缺点,一来会留下疤痕,二来做完化脓灸要休息两个月。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很多过去靠化脓灸才可以治疗的病有了其他的替代方法,化脓灸的运用越来越少了,正在慢慢地退出历史舞台。
除了化脓灸,施氏还能灵活运用其它多种非化脓灸法,如麦粒灸、硫磺灸、艾条灸、棉花灸、隔姜灸、天灸等。
施氏针灸的第三大特色就是祖传经验方“愈风药酒”。“愈风药酒”在临床上运用多年,益气血、补肝肾、祛风湿、通经络,不仅可用于风寒湿痹、跌打损伤、经络不通等症,而且有强身延年之功,是一个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的验方。施老说,以前医院里就有施氏的两种药酒。愈风一号偏补,愈风二号偏活血去瘀。现在,若要用到药酒,施氏常开出处方中药,让病人自己浸制药酒服用,作为辅助治疗。
施氏还有一些常用经验方,如“消肿七针方”与“温阳解凝汤”治疗鹤膝风,针药协同,温阳散邪,疗效十分显著。
中医治病贵在辩证施治,切不可墨守专方、专药,必须正确地掌握辨证施治的原则,做到“方证合拍”,“方、药随症而变”,才能获得理想的疗效。临床上并不必排斥药物治疗,对一些药物疗效较好的病症,应兼用药治,提倡针、灸、药三者因病因证选用,这也是施氏针灸成功的主要原因。
温灸
施氏针灸名声名远播,绍兴人王寿椿专门跑到嘉兴和施老的母亲学习,成为了施氏针灸第六代传人中的一员,现在也在嘉兴市中医医院工作。另外,施氏针灸的第七代现有传承人嘉兴市中医医院副院长罗开涛和在嘉兴市中医医院工作的边晓东副主任中医师等人。
谈话将尽,施老拿出一些照片给我们看,有父亲的手记、登报的病人札记、父亲举办的拜师大会的照片,还有以前父亲为部队首长治病时用的出入证,神情之间皆见其自豪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