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清末到民国初年,范泾有一位姓张的人身体丰伟,嗜好肥甘。他有一位因文学投缘而时常往来的好友。好友常劝他减少饮酒,戒除厚味,不然就会生病。几次苦劝,张某不听,好友便告知他:“你日后一定会发疮疡的。”几年后,张某竟然因患此病而丢掉了性命。当时,乡人都认为张某的友人能治未病,有先见之明。
陈氏中医历代先人专著(《浙江中医》杂志收录延陵医案)
张某的朋友名为陈良夫,他的儿子陈可南在自己的手稿中记录了这个故事,还批注,父亲的判断是根据《内经》中“膏粱之变,足生大疔”得来的。
陈良夫和陈可南是谁?他们是嘉兴县级非遗——陈氏内科的第五代和第六代传人。据载,陈氏中医内科传承连贯,谱系清晰,理、法、方、药自成一体,是浙派中医在浙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分支。从乾隆年间陆兰坡一路传承至今,历约三百年,传承八代。
群星闪耀
《嘉善名医方略》中载有名医55人,自清代后有31人,其中陈氏内科占了7人。陈氏内科传人吴炳、陈良夫更是双双被列入嘉善十大名医之列。
据陈可南手稿记载,陈氏中医始祖陆兰坡为江苏(今上海)青浦县人,生卒年代在乾隆、嘉庆年间。大约在公元1854-1855年间(《药性蒙求》序),陆兰坡之徒张希白迁居至浙江嘉善,从此陈氏内科就在嘉善扎了根。
张希白,名仁锡,清代嘉庆、道光年间人,原籍江苏青浦,后定居于嘉善魏塘镇。据《江苏历代医人志》记载:“仁锡于斑疹,颇有研究,倡言证脉相参,不可偏执一见。”
张希白著有《夺锦锁言》《药性蒙求》《痢证汇参》《医案》《医论》等书。其关于“伤寒”“温热”“斑症”等医话被国医大师秦伯未收入于《清代名医医话精华》之中。《夺锦锁言》残本于1922年被丁甘仁门人、曾任上海中国医学院教授及建国后上海市卫生局中医编审委员的叶劲秋先生所得,经整理改名为《斑疹新论》发表于上海中医书局《中医杂志》。
陈氏内科第三代传人吴炳(字云峰),生于道光八年(1828),卒于光绪十年(1884),曾有国子生、候选府经历,被嘉兴知府授予“理不违数”匾额。吴云峰淡泊名利,乐善好施,忧愁于百姓疾苦,所以不到三十岁就开始着手将生平所学著作成书,三易其稿后,《证治心得》得以问世。《证治心得》全书共十二卷,于民国十四年出版,商务印书馆馆长张元济先生亲自为其题写书名。
陆兰坡、张希白、吴云峰皆是师徒传承,而陈氏内科第四代传人却为吴云峰之子吴仁培。
吴仁培,字育生,号树人,卒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曾设诊于上海、枫泾、平湖、朱泾、钟埭等处。吴树人有著作《延陵医案》三册,该书由第五代传人陈良夫秘藏,部分录入《颍川医案》之中。吴树人对《内经》研究颇深,为名流所推重。青浦名医陈莲舫曾对来自嘉善的患者说:“魏塘有吴树人先生在,学识经验俱富,何必舍近而就远焉?”
吴树人
吴树人将医术传给了表兄弟陈良夫,从陈良夫到陈可南到陈大志再到当代的陈康,历代代表性传人皆为陈氏子弟,这也就是陈氏内科最终被冠以“陈氏”的原因。
集大成者
纵观陈氏内科传承脉络,可以说,陈良夫是陈氏内科的集大成者。陈良夫(1868—1920),名士楷,号静庵。清光绪十三年(1887)中秀才,后弃儒习医,陈良夫以擅长治疗内伤杂病、温病等而闻名,原浙江中医专门学校校长范耀雯曾为他题了一块“国医导师”匾额。
陈良夫处方
陈良夫的玄孙陈康医生告诉我们,陈氏内科有三个学术特点:重脉诊,重情志,重阴津(精)。重脉诊是从张希白开始形成的,重情志主要是传自吴云峰,由陈良夫进一步发展而来,至于重阴津(精),则是陈良夫从治疗温病的经验中得出的。
陈氏内科认为,重诊脉讲究以脉明阴阳、以脉断虚实、以脉辨脏腑,同时强调脉证相参,不可偏驳。也就是说,切脉固然重要,但还是要将脉象和其他症状相结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陈良夫
陈良夫医案中曾记载一个案例:患者少春兄一诊时已经连续四天都身体发热,头疼脘闷,汗液少而神情烦躁,伴有呕吐和胡言乱语的症状,舌苔厚,舌头难以控制,手指抽搐,脉象滑数而弦。陈良夫认为从脉象看这是由湿邪内伏、留痰郁遏,表里之气不宣,三焦不通达,内风暗动所致,但因为证情有出入,陈氏便拟了宣达凉解的方法,稳定病情之余先观察一段时间。之后随着病情渐渐明朗,陈氏一步步调整方子,最终经过九诊后,少春兄得以痊愈,只需要再调养一些日子就好了。
说话间,问起有的病人为什么需要吃几十贴药。陈康医生说,有的急性病一两贴就好了,但是有的医生讲究的是慢慢调理,只有把根源解决了,才能算彻底解决患者的病痛。看病需要吃几十贴药,看似漫长,但是效果很好。
对于重情志,吴云峰在《证治心得》一书自序指出:“七情六气为杂证所必兼”。这一学术思想对陈氏影响尤大,其治疗杂病,极重视七情六气,对杂病中的肝病,更为擅长。
《内经》云“阴精所奉其人寿”,陈氏中医发现日常圆而月常缺,临床实践也证实阴精的盈亏是人之盛衰的决定性因素。另“江南地卑湿,地卑而人的体质亦弱,湿热相火为病”,最易伤阴,故其将奉养阴精使其人寿作为自己毕生“治病之准的”。
继往开来
陈良夫行医三十年,名盛当时,有弟子近30人,儿子陈可南是陈氏内科的第六代传人。
陈可南(1903-1994),毕业于浙江中医专门学校,从事中医内科工作,曾奋战在血吸虫防治工作的第一线,晚年作为中医师承教师继续为中医传承工作作出贡献。后退休于嘉善县中医医院。陈良夫的著作《颍川医案》就是由他保管的。
《颍川医案》是由陈良夫的弟子孙鸣桐与陈昌年等人一起将陈良夫的随诊记录、整理而成的。陈良夫从医一生,留下许多医案,他的部分医案、医论分别经浙江省中医研究所及上海中医药大学曙光医院丁学屏教授整理后编辑成《陈良夫专辑》及《分类颍川医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1928年秦伯未编撰《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及1964年版《中医内科学讲义》时,也将陈良夫的医案收录其中。
陈良夫门下能人无数,除儿子陈可南外,另有弃儒从叔父(陈良夫)习医的弟子陈昌年(1886-1967)、弟子孙鸣桐(1884-1941)和师从舅父陈良夫学医的徐寿铭等人。陈昌年(字昌龄)精于时证,擅长肝病,曾任嘉善县中医师公会理事长,嘉善县医务工作者协会(后名卫生工作者协会)副主任,嘉善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嘉善县政协第一、二届委员,第三届、第六届嘉善县人民代表。孙鸣桐(字凤翎)擅于医道,曾因给张大千的兄弟看病而结成好友,后来张大千还画了写意花鸟画《月桂飘香图》赠给孙鸣桐。徐寿铭(字石年)曾有著作《现代名医验案》。徐寿铭的儿子徐春霖工作于浙江中医学院,专心医史研究,为中国第一届医史学会委员。
陈良夫之孙陈大志晚年从嘉善县国税局退休后,于1988年考得《健康报》振兴中医刊授学院中医大专学历。陈良夫的玄孙陈康则是一位年轻的八零后,他早早担起了陈氏内科的大任,2001年从浙江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2015年晋升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师,2017年被评为第一批“嘉兴市中青年临床名中医”。目前他担任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省名老中医经验与学术流派传承分会、省中医诊断与方剂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嘉兴市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嘉兴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并在国家级及省级学术期刊独著或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中医学术论文十余篇。
80后传承人陈康
谈及今日的陈氏内科,陈康说道,以前自己有很多东西都不懂,后来慢慢地了解到了中医的内涵和要义,更加坚定了深入中医实践的决心,将陈氏内科的宝贵财富收集起来,深入挖掘。
陈家祖孙三代
虽然觉得自己的实力还不够,但是陈康表示,陈氏内科的累累著作让他有一种历史责任感。看到先人留下来的书,陈康感到一种传承的亲切感和使命感。陈康深深感到,身为一名医生,同先辈们一心致力于为患者解决问题一样,患者的一声鼓励、一声赞美都会就让他很开心。将先人留下的宝藏好好地加以保护与传承,在适当的时候发扬陈氏内科就是他最朴实的历史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