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源远流长,民医迭出,不绝如缕。想要走近温州,对其中的中医中药发展脉络以一窥而见全貌,非温州市中医药文化博物馆莫属。
时任浙江省中医药大学肖鲁伟校长题写的“温州市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几个大字
当我们走进位于温州市中医院景山院区内的博物馆,一派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映入眼帘。只见时任浙江中医药大学肖鲁伟校长题写的“温州市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几个大字,红木烫金,字体隽秀,富有立体感。我们看到了上书“博施济众”的匾额,匾额下边是早期中医问诊现场的画布,前面摆放着参照画布呈现医家给病人把脉的铜像,栩栩如生。
展出的粉彩药罐和经典医学藏书
瑞安利济医院股份票
顺着过廊,一个个陈列柜里面摆放着古医书、中药器具、诊疗设备等老物件,墙壁有半截是仿古的青砖墙裙,使人有种穿梭在历史长河隧道的感觉,仿佛一幅灵动的带有浓郁中医药文化气息的百米画卷就这样在眼前铺展开来:古色古香的中药铺把脉场景、泛黄发皱的医学典籍和中医处方、形态各异的药秤药罐、“永嘉医派”开山鼻祖陈无择及相关成员的著作刻本、近代徐定超先生的《伤寒论讲义》、陈虬与陈介石、陈葆善等人效仿西学开创利济医学堂的史料、叶同仁的发展历程、铁皮石斛、温郁金等本地药材的标本……
南宋时期(约1174~1244年),温州地区形成了以陈无择为首,以陈氏弟子王硕、孙志宁、施发、卢祖常等为骨干的“永嘉医派”,其学术影响至今。同时,还有瑞安针灸学家王执中所著的《针灸资生经》,这本图文并茂的针灸用书,记载了不少临床有效穴位和针灸疗法。宋代施发在1241年创作的33种脉图,是世界上最早描绘的脉搏形象图。元代王与的《无冤录》(1308年),是我国最早流传国外的法医名著。陈虬1885年创办的“利济医学堂”,可视为近代中医教育事业的开端,建国前后许多名老中医,均出自其门下。陈虬开创的另一个先河是推行了股份制,“瑞安利济医院股份票”是温州现存最早的股票,是陈虬大胆试行股份制的历史见证。
医师为坐在轿子里的患者诊脉
男女患者分开按序候诊
陈虬等人在温州率先试行股份制并不是偶然的,这与当时瑞安是温州维新浪潮的中心有直接的关联。股份制能使分散的资金得到有效的利用,能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改善,因而成为市场经济的宠儿。陈虬敏锐地看到这些,并勇敢地身体力行,从而开创温州股份制的先声。
1923年,工商界开明人士蔡冠夫等人,创办了“永嘉普安施医施药局”,即现温州市中医院的前身。普安局以“施医施药救济贫民者”为宗旨,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反响,据说当时每天来看病的有数百人之多。“男女患者分开按序候诊”,“医师为坐在轿子里的患者诊脉”等老照片,映射出医者仁心,百姓尊医的场景。这所充满爱心的医疗慈善机构,真正体现了“普安”的精神。
这个并不大的博物馆里,还陈列着几十份50年代温州名中医的处方原件,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潘澄濂和陆芷青的处方手稿,不禁勾起对往日的回忆——30多年前,在浙江中医学院,潘、陆二位老师曾经给我们上过课。潘澄濂,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曾任温州普安局医务主任,后开业行医;建国后,历任浙江省中医药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浙江中医学院副院长。陆芷青,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曾受聘于普安局医师,1953年任温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1959年调入浙江中医学院,从事教学、科研、临床工作。虽然两位中医大家已相继过世,但留下脉案精要、药味简单的处方手稿,令后学者感慨和深思。
潘澄濂的处方稿
温州中医协会会员证书
博物馆内古色古香的老字号中药铺,锈迹斑斑的中药店招牌匾,形态各异的药秤药罐……那一件件刻印着岁月痕迹的馆藏,为我们留存了一段瓯越医药史。据唐朝徐坚所著《初学记》和南唐《续齐谐记》记载,三国时期就有永嘉朱儒子、唐代段成式和王玄真等对温州产的菊花、枸杞、牡丹、芍药等中药的药用功效进行记述。北宋政和六年(公元116年),瑞安飞云江两岸已有中药蓬莪术(郁金)栽培,宋《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记载时,就冠以“温州”二字,以示道地,如今温郁金已成为著名的“浙八味”中药材之一。李芑1898年运用近代植物学知识编写的《东瓯本草》,开创了我国科学整理本草之先河……
作为“学会人”,我们惊奇地发现了一份写于1927年(民国16年)的“温州中医协会宣言”和“温州中医协会会员证书”,堪称为“镇馆之宝”。据说,当年温州160多位中医界前辈,在帝国主义压迫和军阀混战的时代,为了中医的教育事业,为了真正贫苦的病家,决意开办中医病院和中医学校,于是他们团结在一起,着实难能可贵。
习中医文化,传灵素之光。那一件件满布岁月痕迹的馆藏宝贝,为人们留存了一段行将被遗忘的瓯越医脉史,同时也为我们开启了一次体验温州特有的中医药文化的魅力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