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our Home

精诚勤和 护佑健康

问道桐柏宫:从“大道”看“大医”

浙江省中医药学会门诊部 http://www.zjxhzy.com 2019-05-25 10:34 出处:《学会中医》第五期 作者:钱烨编辑:@Jammly
寻访天台,必然绕不开当地大道文明的神圣道场——桐柏宫,它的历史,是道教在中国演进的历史。天台道教形成至今已有1800年。早在汉末教团初成之际,仙翁葛玄来此炼丹修道,此后道风日盛。天台山不仅高道辈出,自古迄

寻访天台,必然绕不开当地大道文明的神圣道场——桐柏宫,它的历史,是道教在中国演进的历史。天台道教形成至今已有1800年。早在汉末教团初成之际,仙翁葛玄来此炼丹修道,此后道风日盛。天台山不仅高道辈出,自古迄今修道得道的真人多达六十余位。

 

傍晚摄于桐柏宫一隅

傍晚摄于桐柏宫一隅

 

所谓“道修今生”,道教追求的是今世的长生不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道士们就自己动手炼丹制药。然而,服丹中毒的意外屡有发生,求取“长生不死之药”显然无望。于是,以人体为丹鼎,通过修炼体内的精、气、神从而达到长生不老的“内丹”应运而生。引领中国道教由外丹转向内丹的代表人物,就是北宋的天台紫阳真人张伯端。他倡导儒释道三教一理,立性命双修学说,著成经典《悟真篇》。张伯端被尊为道教南宗的开宗祖师,桐柏宫遂成道教南宗祖庭。

 

道修今生

 

长生久视,道养身心

 

道家养生所求的“仙山、仙道、仙药、仙师”四大要素,桐柏宫全部具备。历代高道对“长生久视”孜孜不倦的追求,使得此地成为养生文化的发祥地。近年国家体委推广的四套健身功法中,有两套便源自天台山:被打上“少林”印记的“易筋经”,实为紫凝道人宗衡托名达摩所作;而“六字诀”更是天台道教的吐纳养生功,早在隋代智者大师的著作中已有记载。就连太极拳的源头,也是直承南宗丹法的武当张三丰。

 

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南宗五祖的平均寿命却超过121岁;清代中兴桐柏宫的住持范青云和继任的高东篱寿长更达147和153岁;近代羽化的原桐柏宫住持叶宗滨,也以百岁之躯活跃于天台,终年107岁。这些南宗高道超长寿命的事实,就是对南宗丹功功效的最好证明。

 

道教

 

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创教之初,道教便把“长生久视”作为修养的重要目的。而围绕“长生久视之道”,又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养生理念,并通过大量的创造,同时与中医学相互融摄,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养生体系。作为道教文化之一的易筋经走出了一条新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发扬光大。正因为易筋经在养生界的盛名,使得此次桐柏宫之行,跟随师父习一整套易筋经成了心念所系。上托时,两掌如拿重物;撑掌时,两掌有排山之感;拽拉时,两膀如负百斤。一招一式,动作舒展,伸筋拔骨,动静相兼,几个看似简单的动作,练完全身发热汗滴淋漓。

 

据当地人介绍说,易筋经本是武林中人的奇门武功,不过在天台县,它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从白发老者到莘莘学子,有很多都是易筋经的忠实粉丝,光是经常参加易筋经习练的老年人就达近万人。

 

“桐柏宫”远景

“桐柏宫”远景

 

诚如现任桐柏宫住持张高澄道长所言——古人说“好道者要重生,重生者要好道”。养生就要有道,道家讲究自然。《黄帝内经》开篇就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南宗最大的特点,靠“内药”来治病,就是用自己体内的“药”来治病,养好自己的身体,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紫阳殿

紫阳殿

 

道教的健康与养生理念,是与整个人生观、价值观、品德修养、适应自然等联系在一起的,渐次达成以预防疾病、强身健体为目标的防疾益身境界,以延缓衰老、增长寿命为目标的延年益寿境界,以超离三界、得道成仙为目标的长生久视境界为宗旨。

 

道教与中医: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桐柏宫”现任主持张高澄道长

“桐柏宫”现任主持张高澄道长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中医学是中国本土的医学,中医中的“悬壶”、“杏林”等文化意象都来自道教的传说,古代道士约60%都懂医术,所谓“道医”一说即来源于此。

 

自古以来,道教与中医学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修道在于体悟大道之至真以超脱凡俗,养生贵在探索具体的方术以延命固形。道以术为用,术以道为体,两者对立互补、相须而行。

 

仙雾缭绕的天台山

仙雾缭绕的天台山

 

医道同源,医道同归

 

“医道同源”,是广为道教和医家所接受的说法。道教与中医有着共同的文化始祖——黄帝。道的思想起源于轩辕黄帝,道家将黄帝和老子奉为学派的始祖,黄帝炼丹是早期道教丹鼎派所传诵的神话。《黄帝内经》是中医药学理论的渊源、最权威的中医经典著作,是医学鼻祖。

 

道教和中医都以“道”为最高的追求,将“精气”作为生命的根本所系,以顺应生命自然的“因循”之道为行为准则,在炼养身体、实施诊疗时注重返观内照、致虚守静的修养功夫。道教以长生久视为追求,实现长生的前提是身体的健康,因而道教主张“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全真派的祖师王重阳,曾专门阐述研习医药的重要性,认为“学道之人不可不通,若不通者,无以助道”。中医以“治未病”为上工之治,因而将“养生”作为“治未病”的重要保障。由治病而养生,由养生而长寿,是医道通仙的必然道路。

 

历史上,中医的发展受到了道教的深刻影响,许多推动中医学发展的著名医者往往有着道教背景。既为名医又为高道的大家,莫过于编著了《本草经集注》的陶弘景。除此之外,著有《肘后备急方》的丹道大家葛洪、中医学史所推崇的“药王”孙思邈、编著《黄帝内经太素》的杨上善、北宋时编修《太平圣惠方》的王怀隐等医家,早年也都当过道士。陶弘景曾称:“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时至今日,临床常用的中医方药和治法中仍然可以见到许多道教文化因素。

 

医药文化也是道教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济世度人是道教的社会理想,医疗则是道教实现这一理想的重要载体。后世道士精研医术,在保障自己追求长生的同时,也担负起救死扶伤的重任,以至后来有了“十道九医”的说法。

 

“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的“上古之人”与“年半百而动作皆衰”的“今时之人”,其根本区别就在于“上古之人”不但“知道”,而且能够“合于道”。中医所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是成为“真人”,而桐柏宫张高澄道长所言——“道教把人不止当人,而是当做‘神’,并不是做神仙,而是通过修炼自身,能达到‘神’的境界,脱胎换骨返本还元。”

 

修道的弟子

修道的弟子

 

我们一行走进桐柏宫那天,只是雨后的一个普通的下午,桐柏宫的几座殿宇在山雾中巍然屹立。鸣鹤观的道士正在全神贯注地诵经做课,庭院内打扫得干干净净,在桐柏宫修道的弟子或信步闲庭,或沾香礼拜,迎接进香点烛的信众。

 

山峦在夜幕下显得格外静谧

山峦在夜幕下显得格外静谧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历经辉煌的桐柏宫沉入了这一泓碧波之中,可新桐柏宫又拔地而起,中国道教南宗的思想在这里薪火相传,历久弥新,中医的尊重生命、济世救民的人文关怀在这里源源不断,生生不息。

 

声明: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jammly@qq.com)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