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our Home

精诚勤和 护佑健康

博采众长 传承创新——读《沪上名医朱培庭治疗危急疑难病经验》有感

浙江省中医药学会门诊部 http://www.zjxhzy.com 2019-05-31 11:21 出处:《学会中医》第九期 作者:叶旭星编辑:@Jammly
不可否认,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医学的发展也经历了突飞猛进的阶段,各种先进的检查设备,各种新奇的治疗手段:现代医学不断地揭示着人体的奥秘。于是人们乐于接受各种充满数字的化验单和检查结果,看着

不可否认,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医学的发展也经历了突飞猛进的阶段,各种先进的检查设备,各种新奇的治疗手段:现代医学不断地揭示着人体的奥秘。于是人们乐于接受各种充满数字的化验单和检查结果,看着直观的数字和图像信息,接受医生们的审判。也许,只有当现代医学被判无效或无法诊断时,人们才会想起中华民族的国粹——中医。

 

在现代医学的冲击之下,曾让我们为之骄傲的中医沦为替代医学,甚至一度遭遇怀疑以及打压。在众多世人的眼中,中医就是“慢郎中”、“调理”、“养生”等等。作为一名刚入职不久的中医人,我也曾怀疑中医在急危重症方面的疗效。所幸拜读了《沪上名医朱培庭治疗危急疑难病经验》一书,重拾了对中医的自信,收获颇多,现分享如下。

 

一、因缘结医

 

朱培庭

朱培庭

 

正如诸多故事的开头一样,朱培庭教授自幼体弱多病,曾因“类风湿性关节炎”数次休学,甚至无法正常步行。多次求医无效后因缘结识一位针灸医师,采用“华佗夹脊穴”化脓灸法治疗,奇迹也如故事的发展一样发生了,朱培庭摆脱了缠身的疾病并步入了中医学的大门。正因为对中医含有一份如此的情愫,为其以后的学术研究及名医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反省自身,不管当时我们出于什么动机选择中医,想要有所成就,必先对中医有颗“拳拳之心”,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二、名师指点

 

名师指点

 

中医学是一门独特的学科,它的理论体系源自于中国古代哲学,它的研究方法多为取象比类。现代医学可以通过客观数据、公式进行量化、推算,中医学的诊断和治疗无法量化,如中医的舌苔、脉象等,因此中医的传承更多是靠经验的传递。然而,经验的积累常常需要几代人经历几个世纪的努力,并非个人在有限的生命里所能完成的,因此前辈的智慧、经验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巨人的肩膀”,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更接近璀璨的医学天堂。毫无例外,朱培庭教授先后师从于沪上先贤朱锡祺、陆瘦燕、裘沛然、顾伯华、徐长生等中医、中西医结合名医大家,尤其是拜入“海派名医”、“顾氏外科”创始人顾伯华门下,并深得老先生真传,成为“顾氏外科”学术流派的重要传承人。然而,我们不一定有机会拜在各派名医门下,但却可以通过阅读来充实和提高自己。书籍是最好的名师。“纸上得来亦不浅”,通过阅读能够吸取各家之精华,开拓眼界;“他山之石”,穷竭一生难得,却可通过阅读轻取,何乐不为。

 

三、青出于蓝

 

《沪上名医朱培庭治疗危急疑难病经验》

《沪上名医朱培庭治疗危急疑难病经验》

 

朱培庭教授从事外科临床工作50年,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外科危急疑难病症有独到的经验。他勤求古训,不断探索,勇于创新,首倡“胆病从肝论治”,并组织编写了学术专著《实用中医胆病学》,开中医胆病学术之先河,使中医胆病学从中医外科、内科等体系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新型临床学科。朱教授注重“下法”的灵活运用,提倡“腹部急症下为先”。书中记载了丰富的医案,但大多法不离通下,汤不离承气,药不离硝黄。而对“下法”运用的时机和方式却非常有考究。如在治疗消化道穿孔时,24小时内为闭孔期,不主张服中药,而采用复方大承气汤加减肛滴;穿孔后2-10天为炎症期,再予分服中药清热解毒、通里攻下;10天后的溃疡期再按辨证论治。在治疗胆石症方面,他更是创立了“碎-排-溶-切-取-防”的整体防治体系,为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外科危急疑难病证开创了新的路径和方法。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朱教授不断地总结前人的经验运用于临床,更可贵之处是在继承之余又能不断创新,提出新的思想和方法。

 

综上所述,想要在漫漫中医之路上有所成就,必先对中医学有颗“敬仰”之心,然后,通过大量的阅读汲取先辈的精华,最后还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敢于尝试的“勇气”,坚持不懈的“毅力”和善于总结的“头脑”。

 

声明: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jammly@qq.com)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