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朗气清、草木葱茏。行走在越城,随处可见的名人故居和文物古迹,无不显示着这座江南古城诗韵般的文化底蕴。
微风轻轻吹过小巷,粉墙黛瓦台门,小桥流水人家,岁月仿佛在这里静止。
古城多名人。如果说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时局动荡、人心惶惶的历史,那么绍兴的近代史则是一部人才辈出的历史,不仅有如鲁迅这般的丰碑式的文学人物,还有如何廉臣、曹炳章、裘吉生这样的医学志士,于中医危难之际力挽狂澜,为中医事业贡献了自己毕生的心血。
何廉臣
不拘一格 集大成者
在绍兴生活过的人,不会不知道何廉臣。因为他和文学巨匠鲁迅有着不可不说的过往。
何廉臣像
鲁迅幼时,周家是绍兴大户。少时,突如其来的考场作弊事件给周家重创,祖父入狱,周父病入膏肓。周家为给周父治病卖光了田产、典当光了首饰和衣服。但昂贵的医药费并未能挽救周父的性命,周父最后还是撒手人寰。
大约也正是这个原因,鲁迅在自己的文章中,对名医“陈连河”极尽嘲讽之能。民间纷纷传说这个名医跟何廉臣有着莫大的关系。毕竟“陈连河”反着读谐音就是何廉臣,这也是鲁迅一贯的笔法。
但就今天来看,何老医生自然是无辜的。周父的病是“肚皮臌胀”,肝硬化腹水晚期或是腹腔内肿瘤均有可能,放在科技高度发达的2017年,也属无药可救,何况一百多年前。何廉臣如果爱惜自己名声的话,本可以拒绝患者。但医者父母心,怀着悲天悯人的心思,自创了“败鼓皮丸”,企图挽救周父的性命。可惜这个千古难见的创新处方没成功,于是成了鲁迅的“出气筒”,这也算是颇有那个时代特色的医患纠纷了。
何廉臣出生中医世家,祖父何秀山亦为名医。他弱冠之年弃儒习医,先后师从沈兰姹、严继春、沈云臣等人,讲习古医学说三年,后在苏州、上海等地游学,每遇名医辄相讨论。1891年秋,何廉臣回到绍兴,次年便在宝珠桥悬壶,一边行医,一边学医,后又与绍派名医赵晴初结成忘年交。
何廉臣一生致力医学研究,无酸腐之气,不墨守成规,对先贤的定论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他校勘俞根初《通俗伤寒论》,原书3卷,何廉臣增订为12卷,为“绍派伤寒”学说做出了重大贡献。
何廉臣以善治热病著称。在外感热病的辨治方面,指出:“张长沙治伤寒法,虽分六经,亦不外三焦。言六经者,明邪所从入之门,经行之径,病之所由起所由传也。不外三焦者,以有形之痰涎、水饮、瘀血、渣滓为邪所搏结,病之所由成所由变也……病在躯壳,当分六经形层;病入内脏,当辨三焦部分。”将六经与三焦联系起来作为热病知常达变的诀窍。在诊治温热病方面,何氏悉遵叶天士、薛生白等的治医心得,于温热、暑热、疫疠之病,辨析明白;立法处方,随证变通,处处显示其丰富的临床经验。
何廉臣思想开放,主张医学应博采众长。他对西医的态度极为宽容,通过对中西医学的比较,认为西医有不妥之处,而中医也并非全是糟粕。主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不盲目排外也不妄自菲薄。
何廉臣倡导通过整理文献来保存祖国医学精华,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扬中医;还非常重视医案的记载及整理,设计新医案式为:病源、病状、病所、病变、诊断、疗法、药方、看护,在全国颇有影响。
作为一代名医大家,何廉臣一生热心公益,积极参加施医施药活动。1929年“废止中医案”爆发时,他不顾病体积极组织医学界成员北上抗争,让幼子代替其鞍前马后不遗余力。
提笔能治病,治学严谨又古道心肠的何廉臣被誉为“越医翘楚”,当得起一代名医之称。
曹炳章
发愤图强 致力改革
自古以来,学医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要提清末民初的动乱年代。
在中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民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科学”的西医占据强势地位,为了中医的生存,许多大师名家踏着时代的节拍,或继承传统,或融会新知,有力地推动中医临床的发展。曹炳章就是其中之一。
曹炳章著《彩图辨舌指南》插图
曹炳章像
与何廉臣出身医学世家不同,曹炳章14岁便进入药店做学徒,师从名医方晓安,后又问业于何廉臣、王馥源、邵兰荪等前辈。在学徒时代,他不仅对《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本草从新》等本草专著予以精读,对《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著作更是烂熟于心,为其日后在临床诊断、用药方面的独到见解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有了理论基础,他精心专研叶天士、薛雪、吴塘、王世雄的温病治法,凭借“勤、苦”二字,曹炳章由一名药店学徒逐渐开始独立行医。由于医术高超且服务诚挚,每日应诊者众多,声名远扬。
少年药店的学徒的经历,让曹炳章对药物的理解远超诸多医家。他重视对中药的研究与应用,认为“药物不改良,医学无从进步”。欲求改良之道,必须从医药共同研究始。他主张“医与药必须共同一气,将一切研习积弊,设法改革”。
对于药物,曹炳章提出应重视的六个方面:乱真假托、仿造伪品、不精炮制、不良贮藏、埋没良才、删除次货。1913年,曹炳章主持和剂药局后,考证传讹药品,改良不良炮制,订正丸散方书,鉴别药材真伪。他改良了山药、延胡索、郁金三种药的炮制方法,将原来的浸润切片法改为原药材打碎使用,防止了药汁的流失,既提高了疗效,又省工减耗。
曹炳章经常纠正丸散膏丹的陈年积弊,如“戈制半夏丸”。曹炳章指出:苏州半夏丸,其方虽说是秘制,但丸药的治疗功效大约与《本草纲目拾遗》中的宋公夏丸类似,内含肉桂,性质温燥。该方常用来主治寒湿痰壅气喘,如果用于阴虚热痰交结的咳或喘,必会因燥热导致咳血自汗的弊端。因此,将“戈制半夏丸”的主治功能清楚列出,使医者可以对症选药,病家可以按症买药,不至于不分寒热盲目用药。
曹炳章一生笔耕不辍,著书立说无数,其中不乏其有关药物的考证。他为《人参考》、《桂枝考》、《琥珀考》等做了药物考证。在《规定药品考证》里,他从产地、形态、修制、效用、主治、用量、炮制、贮藏等方面对中药予以全面阐述,以期“医者对病用药,自然着手成春”。他为《瘟疹证治要略》、《喉痧证治要略》、《经验随录方》、《怪病奇方》、《辨舌指南》、《三焦体用通考》等书做了临证指导;更花了50年心血写成了《中国医学大成》。
遗憾的是,现在流传于世的著作除《中国医学大成》部分、《增订伪药条辨》以外,其他书籍都在战火纷飞里失传。但无论如何,“终生医药,生死书丛”八个字却是他对自己一生最好的概括。
裘吉生
刊书云集 心系天下
比之何廉臣和曹炳章,裘吉生似乎更另类,这位曾经被孙中山题词表彰的一代名医,生逢乱世,却走出了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孙中山为裘吉生题字“救民疾苦”
裘吉生像
裘吉生出生于嵊州,他的一生,可用传奇二字来形容。他是绍兴近代史上自学成才为良医最杰出的典范;曾投身革命,待革命后功成身退;以“强国必先强民”之心从医,开创了杭州最早的中西医结合医院;胸襟豁达,思想开放,打破门户之见,一生致力于中医的推广普及。
作为一名医生,裘吉生医术高超,最擅长诊治外感热病、内伤虚痨等症。1916年,孙中山先生到绍兴祭禹,初春时季外感风寒,又因酬劳之累,遂致身热、咳嗽、腹泻,裘吉生被邀前去应诊,二剂即愈。孙中山亲题“救民疾苦”四字相赠。裘吉生自此名声更远。
对病患的治疗,裘吉生坚持实用主义,认为治病救人全在一个“活”字,“病人宜于中者用中法,宜于西者用西法”,不必拘泥于形式。
裘吉生是一名心怀天下的良医。1908年,他与何廉臣等人创建绍郡医药学研究社,创办《绍兴医药学报》,亲自担任副社长,主持学报的编务工作。他广交医界朋友,广收珍贵医籍,悉心研究医学。还创办了北海桥“绍兴裘氏医院”,并协助组织起神州医药会绍兴分会。他曾说“良医等于良相,治国原为治民”。通过他与绍兴医界同仁何廉臣、曹炳章等的共同努力,《绍兴医药学报》成为中医界主要学术园地,国内医学名家如张锡纯、张山雷等均在此刊发表过论述。
“三三医院”旧址
《三三医书》书影
裘吉生一生致力于搜集、整理、出版医学书刊。1921年,裘吉生迁居杭州,他以《礼记》“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左传》“三折肱知为良医”为旨,成立了三三医社,刊行《三三丛书》,出版《三三医报》,又创办了三三医院,对危重患者必请中西医互相磋商。他曾精选99种医书,经校刊整理,由三三医社分成3集出版。还从家里3000余种医书中选出孤本、抄本、精制本和批校本,包括未刊稿共90种,分类编辑成《珍本医书集成》,由上海世界书局出版。
此外,裘吉生的存世著述还有《学医方针》、《药物学便读》、《诊断学》、《女科治疗学》等。
1929年春,政府通过了“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裘吉生作为浙江代表赴沪参加集会,被推选为赴南京请愿代表之一,上下游说,据理力争,为中医争得声誉。请愿期间,国民党高官让请愿代表去治病,欲以此验证中医实效。裘吉生作为请愿代表,前去应诊,药到病除,传为美谈。
在民国中医革新时代,裘吉生是一个改革巨擘,为危难之际的中医做出过重要贡献。他对中西医学无门户之见,形成兼容并包的中西医学观;受到家乡“书为天下公器”的影响,把私人藏书楼的珍贵医籍公开流通,许多医籍借裘氏刊刻得以流传至今。
这样一位治病有良效、刊印有良籍、改革有魄力的医学奇才,无愧近代“越医三杰”之一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