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our Home

精诚勤和 护佑健康

传承,是为了更好的发展——记"浙派中医"之绍派伤寒

浙江省中医药学会门诊部 http://www.zjxhzy.com 2019-06-04 15:33 出处:《学会中医》第十二期 作者:沈莹菲、丁丹编辑:@Jammly
沈元良(前排左三)与“绍派伤寒”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团队 浙江素来不缺名医,著名的医学流派也是层出不穷。如以张景岳为首的“温补学派”,以俞根初为首的“绍派伤寒”,以朱丹溪为首的“滋阴学派”,以张遂

沈元良(前排左三)与“绍派伤寒”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团队

沈元良(前排左三)与“绍派伤寒”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团队

 

浙江素来不缺名医,著名的医学流派也是层出不穷。如以张景岳为首的“温补学派”,以俞根初为首的“绍派伤寒”,以朱丹溪为首的“滋阴学派”,以张遂辰、张志聪为首的“钱塘医派”,以陈无择、王硕为首的“永嘉医派”,彼此之间相互辉映,相互借鉴,造就了浙派中医学术流派林立,学术思想活跃的繁荣局面。

 

所以说,浙江的医生是幸运的,因为随处可见名医大家;浙江的医生也是辛苦的,因为有那么多的旗帜和标杆,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才能够追赶和超越。

 

7月11日,在“浙派中医”巡讲活动绍兴站的课堂上,绍派伤寒学术流派代表性传承人暨项目负责人沈元良教授介绍了绍派伤寒的前世今生,让我们对这个著名的中医流派有了初步的认知。

 

绍派伤寒与俞根初

 

所有学派的形成都有其天时、地利、人和,所有的医学大家都是能切合当地的情况加以变通的。

 

医圣张仲景所写的《伤寒论》是每一个中医生都必读的经典专著之一。但是放到绍兴,就不见得完全准确了。

 

绍兴地处江南,是一个多雨、潮湿、温热的地方,绍兴人多嗜食酒茶容易助湿化热。所以绍兴医家们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发现就算是伤寒病症也多是夹湿的,在大量的临床诊治中,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用药规律和诊病特点。

 

“绍派伤寒”发端于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伤寒典》,形成于清代俞根初的《通俗伤寒论》。

 

绍派伤寒名家

 

俞根初,名肇源,浙江山阴(今绍兴市)陶里人氏,出生于清雍正年间,因为在家兄弟中排行老三,乡间称其为俞三先生。俞根初生于一个世医家庭,先祖俞日新,明代洪武年间就悬壶济世,传至俞根初已有十数代。俞根初从小对歧黄之术耳濡目染,加之生性聪慧,有悟性,年及弱冠就已经对《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名著烂熟于胸,每每与父亲讨论病情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治病时也能效如桴鼓。到了而立之年,他已经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大夫了,不少病人慕名而来,所以俞根初的诊间总是门庭若市。由于他诊务繁忙,并没有太多的时间整理医案,著书立说,现在我们能看到的《通俗伤寒论》是他少有的流传至今的心得著作。

 

清末著名医家何秀山说:“吾绍伤寒有专科,名曰绍派。”自此“绍派伤寒”之名得以流传。

 

“绍派伤寒”名医多,著述多,又因为重实践,敢创新,善总结,知行合一的独特个性,与一般仲景学派相异。其流派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多采用民间俗语、俚语,通俗易懂。

 

2.融寒温理论于一体,加入多年实践经验成为全新理论。

 

3.注重望诊中的“目诊”,独创腹诊,别具一格。

 

4.治疗燥症,将“温燥”和“凉燥”分门别类治疗。

 

5.用药轻灵,选用质地轻清的芳香药、鲜品、生品及药汁,注重用药的轻重,选择最适合病患体质的药量。

 

6.饮食调理顺应四时,治疗和养护并重。

 

“绍派伤寒”与《伤寒论》一样是以六经为纲,又受叶天士、吴鞠通等温病学派的影响,将温病的变病,用药特点纳入其学术思想中,对“六经”的实质提出了新的见解。俞根初提出了“以六经钤百病,为确定之总决;以三焦赅疫证,为变通之捷径”。胡宝书则有“竖读伤寒,横看温病”的说法。“绍派伤寒”将三焦辨证纳入到六经辨证之中,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实和发展了六经辨证。

 

传承之后,更有发展

 

值得一提是,“绍派伤寒”流传至今,是因为有众多医者接力传承。

 

俞根初的理论体系并非完美。虽然他的子孙没有学医,自己也没有收徒,但绍兴有很多医生在学习、完善他的理论,用来治病救人。比如清末何秀山大力助推,民国时期何廉臣、邵兰荪、胡宝书、曹炳章、徐荣斋等人传承与发扬,几经修订,其理论学说遂日益丰富;当代则有沈元良等人继承发展,学派日益发扬光大。

 

沈元良教授1980年毕业于浙江中医学院,从事中西医结合内科临床工作近40年,擅长以中医辨证理论,辨病、辨证相结合治疗内科疑难杂症,今就职于绍兴市中医院,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权的“绍派伤寒”学术流派传承人、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沈元良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负责人。

 

沈教授学生时代就深受“景岳学说”、“绍派伤寒”流派学术经验的熏陶,继承“绍派伤寒”之衣钵,深入研究,多有新义。

 

经过对俞根初的《通俗伤寒论》原著的潜心研究, 2009年沈教授编著了《“绍派伤寒”与(通俗伤寒论)今释》一书。该书由中国医药出版社出版,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传承价值和人文价值。他还将“六经方药”组方含义、用药特色、临床应用、随证加减、现代应用等进行阐述,经整理后编著了《通俗伤寒论新编--绍派俞根初方应用》。

 

同年11月1日,由浙江省卫生厅、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浙江中医药大学主办,绍兴市卫生局、绍兴市中医药文化研究所、绍兴市中医院承办的首届越医文化论坛暨张景岳学术思想研讨会在绍兴举行。该论坛以“弘扬千年越医文化,传承景岳学术精华”为主题展开了讨论。沈教授在会上举行了《绍派伤寒学派与<通俗伤寒论>今释》一书的首发暨签赠仪式。

 

2012年10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文拟在全国遴选一批疗效显著、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沈教授就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申报了“绍派伤寒”学术流派项目。

 

2015年5月,国家卫生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中)视察了“绍派伤寒”传承工作室

2015年5月,国家卫生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中)视察了“绍派伤寒”传承工作室

 

懂得坚持的人总会收到回报。第二年,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管理部门和有关单位遴选推荐的基础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审核、确定首批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单位,“绍派伤寒”幸运的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第一批全国64家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单位之一。

 

因为沈教授对“绍派伤寒”的突出贡献,他本人也成为“绍派伤寒”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代表性传承人暨项目负人,并主持建立柯桥区中医院、上虞区中医院等五个二级工作站。

 

为了向民众推广、科普“绍派伤寒”,工作室还建立了“绍派伤寒”网站和“绍派伤寒”微信公众号。网站充分体现了流派文化特色,赢得一定的访问量,并定期通过网络平台、微信、报纸期刊、新闻媒体等开展宣传推广工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效扩大流派辐射面与影响力,赢得了医界人士的一致好评。

 

读经典,多临床

 

在漫长的中医求索过程中,“绍派伤寒”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独树一帜的特殊性及前赴后继的可持续性,是越医献给中医药的代表作。如果说中医药文化是一座连绵起伏的山脉,那么“绍派伤寒”则是其中一座横空出世、卓然独立的奇峰。

 

俞根初的《通俗伤寒论》对于“绍派伤寒”是一部重要的著作,但是一个人、一本书不能形成一个学派。“绍派伤寒”是一群人的智慧结晶,是俞根初和包括沈元良在内的后来者共同努力的结果。值得关注的是他们之间没有明显的师承关系,而是在认真研读了前人的著作之后,在临床诊治中不断完善这个理论体系,真正做到了学古而不泥于古。认真研读经典著作,并在学习中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变通,是我们现在青年医生要努力学习的地方。

 

一种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世世代代有心人的努力,“绍派伤寒”的发展让我们这些中医人明白:带着认真的态度学习,带着临床中的疑问看书,秉持坚定的信念走中医路,也是一条康庄大道。在“读经典,多临床”的道路上,“绍派伤寒”给出了最好的解释,也给了年轻的中医生们信心和希望。

 

声明: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jammly@qq.com)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