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our Home

精诚勤和 护佑健康

承侣山堂遗风,开钱塘医界新气象

浙江省中医药学会门诊部 http://www.zjxhzy.com 2019-06-05 09:55 出处:《学会中医》第十三期 作者:宋春晓编辑:@Jammly
清末民初,西方现代医学理论与方法传入中国,各地西医医院、西医学校层出不穷,传统医学受到严重冲击。

杭州西湖

 

清末民初,西方现代医学理论与方法传入中国,各地西医医院、西医学校层出不穷,传统医学受到严重冲击。

 

此时,钱塘医派的诸位先贤、论经讲学的侣山堂都变成了历史书上一个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词。中医的出路在何方?杭州医者开始探索,将先辈们的学术思想加以传承、运用,不断融入时代因素,自我完善。

 

承侣山堂遗风,设杭垣医局

 

1880年,慈禧患病,广召名医,浙江巡抚举荐仲学辂和另外一位名医进京,太医院测试后并认定医学、脉理均极其精通。遂拟养心汤和保元汤加减,不出半月,慈禧病愈。

 

殊不知,仲学辂这位清末名医实际上算是个“半路出家”的医者。光绪年间中举后,他一直在江浙一带为官,无奈仕途不顺,晚年弃官学医。他博学多识,对医学经典钻研颇深,医学基础扎实,本草根底尤为深厚。

 

此时与张志聪及其门人弟子的时代已相隔近200年,仲学辂和他们没有直接师承关系,但对他们“尊经崇古”的思想极为赞同,并身体力行,自觉传承。他认为,“元代以前太医之所以名医多,是因为考试科目包括《素问》、《难经》、《千金方》等经典医籍,选授严格。明代太医院之所以名医少,是因为不考经典,仅考一篇文章一首隔绝,选拔条件过低。”

 

除了学术思想一致外,仲学辂还效法先贤,在钱塘开设了杭垣医局。医局不仅设立门诊,以解百姓病痛,更是承袭了侣山堂遗风,论医讲学,对医学经典详解开示,长达20年之久。

 

另外,仲学辂及其弟子不遗余力,广为搜集“钱塘医派”的著作,最终得到全本并让浙江官医重新刊印,保存了张志聪等人的学术思想,将《内经集注》、《黄帝素问直解》等医著传承下来,为“钱塘医派”的传承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进民间,走医方

 

跟仲学辂的学术研究之路相比,赵学敏似乎更接地气一些。

 

赵学敏的父亲在养素园中收藏了许多医书,又专门开辟一块土地作为栽药圃,让学敏和他的兄弟终年吃住在园中,接受儒学和医学教育。赵学敏虽被指定为学儒,但他的兴趣却集中在医药方面。他博览群书,对天文、历法、术数、方技、医药、卜算之类的书籍多有涉猎。

 

杭州老街

杭州老街

 

赵家有个族人是走方医,在他的帮助下,赵学敏从民间收集了很多秘方,与自己累积的验方汇编成《串雅内篇》、《串雅外篇》,这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有关民间走方医的专著,揭开了走方医“操技最神,奏效甚捷”的秘密,为中医药学提供了许多新的治疗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彼时烟草大批进入中国并风靡一时,赵学敏较早提出烟草对人体的危害。他在《本草纲目拾遗》中,指出烟草“耗肺损血,世人多阴受其祸而不觉”,并列出烟草损害人体脏腑的六种病证。他举例说,友人张寿庄每日晨起咳吐浓痰,药石治疗无效。后来不食烟,竟然“晨不咳,终日亦无痰唾,精神顿健,饮食倍增。”这是出自医家记载的第一例戒烟的医案。

 

开办医院

从“三三”到“广兴”

 

从明末清初钱塘医派形成,经历张遂辰、张志聪等人的完善与发展,到赵学敏的走医,仲学辂的杭垣医局,杭州医家从来没有停止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有了更深的影响力。

 

清末民初,战乱频繁,医者开始将更多的目光投注于黎民百姓的疾病。他们的身上承担着一种使命。

 

裘吉生便是其中之一。他本是绍兴人,从事临床五十余年,医术高超,对温热病、肺病、胃病、痢疾、白喉、妇女病的治疗尤为擅长。裘吉生少年热血时曾参加过光复会、同盟会;辛亥革命后专心在杭州从事中医事业:1921年,裘吉生在西子湖畔创办三三医社,出版医书,办刊物《三三医报》,广收中医文献,大量编汇刊印。

 

古代中医给人看病,有的在自己寓所,有的在药店坐堂,有的四处挂牌,少数游方郎中走街串巷流动行医。直到民国时期,杭州才有了较大规模的中医院和中医诊所。

 

1923年,裘吉生创办三三医院,中医为主,西医为辅,是当时全国为数不多的中西医结合医院。该院院址先在杭州十五奎巷四牌楼,后迁至将军路柳营路口,在老百姓中口碑极佳。

 

立在杭州市中医院的叶熙春铜像

立在杭州市中医院的叶熙春铜像

 

而杭州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综合性中医院,非杭州市中医院莫属,其创办人之一,就是有“半仙”美誉的民国名医叶熙春。叶熙春天资聪颖,医术了得,更对中医事业无比热爱,有“愿为解除天下苍生的病痛而奉献终生”的志向。

 

民国初年,叶熙春在余杭开诊所。为了帮助穷人,看病不收固定的诊金,任凭病人依照自身条件,投送一个红纸包,不论内中钱多钱少,哪怕只是放些不值钱的小杂物的病人,他都一视同仁悉心予以诊治,从不因穷人付不起诊金而拒绝施诊。这种做法,解除了穷人无钱看不起病又怕别人笑话的顾虑,获得一众好评。赤贫的患者,叶熙春干脆义诊又赠药。时间久了,慕名而来的病人越来越多。

 

其后,叶熙春辗转上海行医。当时时局动荡,叶熙春因不满国民党当局,1948年被迫回杭州隐居。政局好转后,才在杭州重新挂牌行医。

 

1950年后,虽社会安定,但物价飞涨。不少中医同行病人寥寥无几,而没钱看病的病人已经不是靠叶熙春一人义诊赠药能解决的。于是,叶熙春和当时市卫生局技正吴颂康以及自己的学生陈星伯商议,要找个法子解决问题。他把脑子里盘旋多时的想法说了出来——联合杭州的中医同行们,办一个有相当规模的、合作制性质的中医医院,除了门诊,附设住院的病房和药房。“要坚持发扬以中医药为主的特色……那些经验、技能和名望都还有欠缺的的中青年医生,采取以老带新的办法……(医院)必须确立真正面向广大群众,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宗旨,对病人不分贵贱,不论贫富,一视同仁,收取诊金要低,要比看私人挂牌医生便宜。”

 

此议一出,卫生行政部门固然全力支持,杭城德高望重的名老中医史沛堂、张硕甫等也全力响应。他们在靠近庆春街西头盐桥附近的广兴巷,寻觅并租下了一幢十分宽敞的两层旧民房。1952年,华东地区第一家集体所有合作制的民办中医医院在这里成立,定名为杭州广兴医院。这便是杭州市中医院的前身。

 

“医者,仁也”。钱塘医派和他们的后来者,都怀着一颗救死扶伤的仁心,无论在研经、讲学、行医三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中国医疗发展史上光芒四射!

 

声明: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jammly@qq.com)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