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our Home

精诚勤和 护佑健康

南有庆余堂,袅袅闻药香

浙江省中医药学会门诊部 http://www.zjxhzy.com 2019-06-05 10:53 出处:《学会中医》第十四期 作者:宋春晓编辑:@Jammly
无论是地道的杭州人,还是外来游客,来到河坊街,有一处景点,无论如何也不能忽略:一座高达十多米,长六十多米的雪白封火墙矗立在商业街一侧,在熙熙攘攘的古街中显得格外炫目;墙上赫然写着楷体大字——胡庆余堂国

无论是地道的杭州人,还是外来游客,来到河坊街,有一处景点,无论如何也不能忽略:一座高达十多米,长六十多米的雪白封火墙矗立在商业街一侧,在熙熙攘攘的古街中显得格外炫目;墙上赫然写着楷体大字——胡庆余堂国药号。

 

从古街的沿街小店铺中回过神来,难免要被这磅礴的气势镇住。

 

最大的晚清工商古建筑群

 

最大的晚清工商古建筑群

 

从高墙向东转南,进入大井巷,便到了胡庆余堂的正门。胡庆余堂躲开熙熙攘攘的闹市街区,将大门设在巷弄里。店面也不是开门见山的,一进门并没有显眼的中药柜台,而是一座不大的门厅。门厅中央处,见一块一人多高的楠木单扇屏风,上书“进内交易”四个大字。

 

穿过石阶长廊,墙上是一排整齐的丸药牌,廊左侧设有“美人靠”;廊外有修竹凝翠,春意盎然。此时正值早晨,人不多,漫步在这幽深的长廊里,仿佛穿越时空,误入谁家别院,庭院深深,自是不愿离开了。

 

是乃仁术

是乃仁术

 

廊腰缦回,越往前,空气中弥漫的药香越浓。容不得沉醉,不自觉的一转角,便到了整个建筑的核心。高大的门楼上方写着“药局”两个大字。“药局”门楼的背面,“是乃仁术”四个大字跃然眼前。“药局”是南宋医药官制的称谓,从前只有药号、药行、药店三类,这里的主人却设药局,胸中大志,可见一斑。而“是乃仁术”一句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行医施药,是具有仁爱之心的方术,足见主人“兼济天下”之心。

 

穿过门楼,展现在我面前的,便是以玻璃天棚打造的明亮的大厅。雕栏画栋,富丽堂皇,宛若宫殿,若是人们都换身行头,穿上古装,简直比影视剧中的场景还要生动几分。大厅前有天井,二层阁楼三面合围。楼底两侧门户洞开,两边是柜台。柜台后面,高大的百眼橱上,搁置了精美的药罐。大厅中堂正面,两侧挂落设有屏壁,悬有“庆余堂”堂名。这座古建筑创建于1874年,到如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遥想当年,或病人问诊抓药,或开仓济世,厅堂内必是人流涌动,盛极一时。如今,旧物换新颜,传的却依旧是一脉相承的“仁术”。令人欣慰。

 

营业大厅

营业大厅

 

顺着木梯,攀上二楼,嗅着陈年木头的香气,踩得木板“蹬蹬”作响,往窗户看出去,蔚蓝的天空下,白墙青瓦,封火墙下,犹如一座古堡。这座古建是典型的徽派建筑,又增添了江南园林的风格。以木结构为主,银杏、楠木、紫檀等名贵木材十分常见。据说,当年慈禧太后准备重修圆明园,从国外进口大量的楠木、铁糙等名贵木材,因宫廷之争,“慈禧让木”,胡雪岩遂将皇家之物用于建造这座大型古建。不仅木材名贵,做工也考究。柱、梁、枋、椽等构件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加工:木雕、石雕、砖雕、贴金、堆雕被运用得美轮美奂,如正厅梁枋上的人物浮雕,栩栩如生,姿态万千;灯饰也尤其精美,不仅用于照明,更是营造出古色古香的意境。

 

中药博物馆

中药博物馆

 

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创建于1987年,依附在胡庆余堂古建筑中。从孙思邈的雕像开始,一部中医与中药的历史传奇徐徐展开,而胡庆余堂的历史,也慢慢揭开序幕。

 

“红顶商人”的济世大业

 

对胡雪岩的印象,除了历史课本中的聊聊数语,就是胡庆余堂。正是这座药店,赋予了他“江南药王”的美誉,也让一代又一代的人记住了这个名字。

 

胡雪岩故居

胡雪岩故居

 

胡雪岩本名胡光墉,字雪岩,出生于安徽徽州绩溪,13岁起便移居杭州。27岁得阜康钱庄老板的全部财产相赠,开始了“红顶商人”的一生。

 

史载,1874年,胡庆余堂开始筹建;1878年正式营业。期间,还建成了与胡庆余堂一街之隔的胡雪岩故居。胡庆余堂堂名取自《易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庆余,取“吉庆有余”之意,冠之以“胡”姓。时年51岁的胡雪岩正值事业鼎盛时期,家财万贯,为何会造胡庆余堂?说法很多,流传最多的,便是“一怒创堂”的故事。传闻,胡雪岩的姨太太生病,久治不愈,有人笑话说,胡雪岩自家有雪记药厂,还得去向别人买药吗?既然腰缠万贯,为何连自家人的病都治不好?胡雪岩闻言,一怒之下便创办了胡庆余堂,且只卖好药。胡雪岩是个孝子,也有说是他的母亲患病,买了霉变的药,于是斗气,决心创办药号。创堂的原因当然只有逝去的本人知道,然而,胡庆余堂确实造福了一方百姓,践行了“是乃仁术”的信念。

 

所谓“人在商界中,心在商界外”说的大抵是商人的一种精神境界。胡雪岩虽为商人,却常有兼济天下之心,在江浙一带赢得了“胡大善人”的名声。“要想做善事,手中先有钱。”秉持着这样的理念,胡雪岩将胡庆余堂的利润,资助到当时的公益事业中。而在杭州老百姓间口头相传的,却是“开仓济世”的故事。胡庆余堂创办一年后,江南一带旱涝交替,饿殍遍野,瘟疫爆发,胡庆余堂“开仓济世”,将所存药物一律分送给百姓。不多日,库房清空,胡雪岩当即下令:紧急赶制,不得有误。此后,每年春夏之交的流行病高发季节,各地索药者仍络绎不绝,长达十年之久。

 

因一生常做善事,有些善事做成了定规定矩。每逢战乱及荒年,必设粥场,发米票,捐药,施舍衣物等。光绪《杭州府志》记载:光墉(雪岩)性好善,里中善举义事,皆力为之。

 

从“修制务精”到“戒欺”

 

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里,有手工制药的互动环节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一处是手工切片,薄如蝉翼,清晰的纹路,流畅的线条,干脆利落的刀法,足见切片师傅的手艺。一处是手工泛丸,只见丁光明老药工在米筛上撒点水和药粉,有节奏地抖动米筛,不一会儿,米筛内的药粉变成了小药丸;再往米筛内加药粉,也是那么有节奏地左右抖动,大约1—2分钟,米筛里的粉末不见了,小药丸变得大了些,每颗都如一个模子里刻出来般均匀整齐。我看着兴奋,便也去“抖”,哪知让那些小药丸动起来,便要费好些力气。心中暗暗赞叹老药工的手艺。

 

胡庆余堂历来重视中药的炮制技艺。炮制方法包括火制、水制、水火合制和其他制法。坊间有“炮制不明,药性不确,则汤方无准而症不验也”之说。胡庆余堂遵古炮制,凡学徒进门头三年,必先过“炮制”这一关,如果学不好炮制,就不能升“长衫”先生(即管理者),所以胡庆余堂老药工中就管“炮制”叫“修制”。

 

胡雪岩手书“戒欺”

胡雪岩手书“戒欺”

 

胡庆余堂有祖训:“凡百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余存心济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惟愿诸君心余之心,采办务真,修制务精。”“采办务真”,指的是药材的采买一定要真,除了真,还要“道地”。只有药材道地,才能发挥真正的药性。“修制务精”指的便是加工药材时要精益求精,力求完美。

  

据古方记载,“局方紫雪丹”是一味珍贵的急救药,胡雪岩便投入研制,却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幸得一位老药工相告,做紫雪丹,需要金铲银锅。于是胡雪岩花重金打造,金铲用了黄金133克,银锅用白银1875克,终于做成紫雪丹。如今,这口金铲银锅作为国家一级文物,成了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胡庆余堂对古方的推崇与传承,也是绝无仅有的。创堂初期,胡雪岩收集了散落在民间的验方、秘方,研制成庆余堂特有中成药。为了使口头相传的技能得以保护和传承,当时的员工用毛笔将这些“中药处方和工艺”手写成文,尊为“堂簿”。1960年,由胡庆余堂起草将中成药的传统处方和泡制工艺汇编成册,以浙江省卫生厅的名义出版,作为全省中药行业的制药规范。

 

药局

药局

 

1878年,胡雪岩亲笔撰“戒欺”二字,奉为店训。如今,这块匾额仍然被悬挂在胡庆余堂店内。告诫着世世代代的胡庆余堂员工,不能欺骗顾客,不卖假药。营业厅的正上方,还悬着“真不二价”匾额。传闻,古代有个叫韩康的人,精通医药,以采药卖药为生。他不容许顾客还价,因为他卖的都是货真价实的好药,他说好药就值这个价,叫“真不二价”。胡雪岩引用“真不二价”,是要向顾客言明,货真价实,只卖一个价。这种做法,不仅免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而且也让顾客认识到了药材本身的价值。

 

手工泛丸

手工泛丸

 

《诗经·鹤鸣》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体态轻盈,羽色洁白的仙鹤常被中药界传统店铺作为标志性符号,有长生之意。若站在吴山上,俯视河坊街,很容易便发现,庆余堂的整个建筑便似一只仙鹤。如此想来,胡雪岩当年悬壶济世,教世人长生;而今长生的,又岂止是140多年的古建筑?

 

声明: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jammly@qq.com)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