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our Home

精诚勤和 护佑健康

膏方“炼”成记

浙江省中医药学会门诊部 http://www.zjxhzy.com 2019-06-05 14:08 出处:《学会中医》第十四期 作者:丁丹、朱寅编辑:@Jammly
一料膏方,数十味中药,吃一个冬季,补一年身体。 江浙一带,历来有冬季进补膏方的传统。尤其是这几年老百姓兜里的钱多起来了,吃膏方的人也越来越多。

膏方

 

一料膏方,数十味中药,吃一个冬季,补一年身体。

 

江浙一带,历来有冬季进补膏方的传统。尤其是这几年老百姓兜里的钱多起来了,吃膏方的人也越来越多。

 

方回春堂的膏方在杭州市民中享有不小的知名度。2007年,方回春堂传统膏方制作工艺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11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抱着一种敬仰和渴望得到答案的心情,我们采访了非遗技艺传承人——俞柏堂师傅。

 

从方回春堂的大门一直往里走,第三进院落就是膏方馆。一进门的左手边,便是几口光可照人的大铜锅。俞师傅就站在铜锅旁,微笑着迎接我们。“春洗铜锅夏晒锅,秋支铜锅冬出锅。”元宵节前,他刚刚用这铜锅熬制了一批“十全大补膏”。

 

俞柏堂和徒弟

俞柏堂和徒弟

 

俞师傅已是古稀之年。平和谦逊、出身中药世家的他,从进入中药行业的那一刻起,父辈便要求他从药材的炮制开始学起。

 

方回春堂的膏方为何能名列“非遗”名录,靠的就是独特的工艺。“我从1981年开始学制膏方,现在已经30多年了。”俞师傅说,一料膏方的制作,需要历经繁复的步骤:开方—配料—浸泡—煎煮—沉淀—过滤—浓缩—滤渣—收膏—冷却装罐一步都不能少。

 

药材煎煮

药材煎煮

 

药材浸泡。在采访的过程中,俞柏堂一再强调药材的浸泡要遵照要求。“将除芳香类、贵细药材外的中药材,放到一个棉布袋子里,用冷水从药材中间注入,然后浸泡两小时以上(夏季药材浸泡的室温应保持在20度左右)。注水量需超过药材10厘米。每半小时左右,将药材翻个身,用手按几下,让布袋里的药材都能均匀吸收到水分。只有将饮片充分浸透,才能使煎煮效果最佳化。”

 

煎煮。药材浸透以后,就可以开始煎药了。

 

头煎将药材连同浸泡的水一起加入煎药机中,再加入冷水,水量约为中药材重量的5—7倍。水开后再煎一个半小时。第二煎,倒出头煎的药汁后继续加水,用水量5—6倍。水开以后,再煎一个小时。有必要的,煎第三煎。

 

两煎的用水量约是中药材总量的10—12倍。这是因为用于煎药的水越多,药材的有效成分就提取得越充分。当然了,药汁量越大,收膏时间便越长,所耗的电就越多,成本就高。这就叫做“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俞师傅回忆说,老底子煎药,煤球做燃料,用紫铜锅来熬煎,两煎差不多要花一整天的功夫。现在科技发达了,煎药机大大节省了时间,药汁的有效成分也更多了。

 

制作膏方的大铜锅

制作膏方的大铜锅

 

沉淀过滤。两煎的药汁合并在一起,静置12个小时以上,最主要的目的是沉淀、过滤残渣,第二天取上清液。

 

浓缩。过滤后的药汁放入干净的铜锅中,小火煎煮浓缩,蒸发掉多余的水分。此时根据医生处方的要求,加入胶类。一般人以为熬制膏方需要加入阿胶,但实际上是根据每个人的体质来加不同的胶:阿胶、龟板胶、鹿角胶等等。还有一些贵细药材,如人参、虫草、枫斗等,单独另煎三次所得的药汁,也会在此时合并到浓缩汁中。

 

再次过滤。将浓缩过程中产生的结晶体,以及之前漏掉的杂质过滤掉。

 

收膏。这是膏方熬制中最关键的步骤。其时间全凭经验,一般控制在二十分钟到半小时。期间应时刻关注火的大小,根据膏的厚度加减火,否则一个不小心就会结底,前功尽弃。为了防止粘锅,要用特制的竹铲不断搅拌,每一次都要搅到锅底。竹铲需用两年以上的毛竹制作,经过沸水煮泡消毒和杀灭病虫害。如果医生在方子里开了西红花粉、生晒参粉等药粉,也会在收膏这道工序里加入。

 

储藏。收膏后,将膏方装到洗净、烘干的陶瓷罐子里,冷却一个晚上,让膏体从内到外充分冷透,再盖上盖子。否则水蒸气会遇冷凝结成水珠滴下,容易产生霉点。家里储存时放在阴凉通风的房间里即可。吃膏方时,勺子要固定,且放在膏方罐子里。按照要求制作和存储的膏方可放置半年左右。

 

制膏过程

 

当问及是否建议自己做膏方的时候,俞柏堂坦然说不建议自己做。首先从时间、物力、财力来说,自己做不划算;其次膏方制作需要一定的专业水平,普通人很难达到。

 

俞柏堂现在带了4个徒弟。他对徒弟们的要求也一向严格,对膏方的制作不求快,只看重质量。

 

俞柏堂说,如今他的任务,除了监督徒弟熬制膏方,更大的心愿是将属于非遗的膏方制作工艺,永远地流传下去。

 

采访中,俞柏堂说的一句话让我们肃然起敬并感思良多:“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

 

修合指炮制中药,而存心,我更宁愿将其称之为医者药者的良知。

 

声明: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jammly@qq.com)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