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的十大商帮中,宁波帮不是最早的,却是影响力最大之一。19世纪迅速崛起的宁波商帮在工商业、金融业、药材业等领域不但推动了江浙、上海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全中国工商业现代化的进程。其中,药材业是宁波商帮最重要的产业之一。而说到药材业,不得不提的就是慈溪鸣鹤人。
从种植中药材到走街串巷的铃医,最后择一城市 ,经营药铺,造福百姓,名满华夏。他们从鸣鹤出发,走出了一部丰富的国药史。
乐氏:北京同仁堂
中国最负盛名的中药老字号——同仁堂,就是鸣鹤人创办的。
明朝嘉靖年间,随着鸣鹤乐家畈的一位游方郎中乐良才来到北京,拉开了慈溪国药业向外发展的序幕。乐良才的四世孙乐显扬是清初太医院吏目,于清康熙八年在北京大栅栏创建了同仁堂,人称“中国第一药铺”,至今,北京同仁堂的金字招牌长盛不衰。
乐家老宅"敦本堂"前的小弄
据北京同仁堂乐氏家谱记载:“乐姓原籍是浙江省宁波府慈水镇人。”慈水即今天的慈溪。慈溪的乐氏宗谱记载,乐氏乃当地望族,自唐至清初共历三十一世,明永乐年间迁居至慈北鸣鹤乡乐家畈,分了三个房头:大房、东房、西房。
“北漂”的乐良才为第二十六世孙,大房之后人。他是一位走街串巷,手持串铃行医卖药的游方郎中,在北京定居后娶妻杨氏,生子廷松。从此,乐良才成了北京乐氏家族的始祖。
乐显扬创办同仁堂后,他精求丸散膏丹及各类剂型配方,分门汇集成书,收载宫廷秘方、古方、家传秘方、历史验方,为同仁堂制作药品建立起严格的工艺规范。五世孙乐梧冈1706年撰有序文:“同仁堂名,先君之素治也……古方无不效之理,因修合未工,品位不正,故不能应症迩……汲汲济世,兢兢业业小心,虽不能承先人万一,而至于遵肘后;辨地产,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可以质鬼神,可以应病症,庶无忝先君之志也。”
至清朝雍正年间(约1723),同仁堂开始供奉御药房,从此享受诸多封建特权,这是同仁堂长久兴盛的重要原因。道光年间,乐印川巧妙经营,深入上中下各个阶层,声誉卓著。他身兼数职,为同仁堂筹备了大量的资金,加上为人诚信,有借有还,与京城四大药行均有合作。多年来,同仁堂在全国各地开设乐仁堂、宏济堂、达仁堂等乐家老铺34个。因为雄厚的资金和特殊的政治地位,同仁堂在采购药材方面,不怕价高,但求货好:在过去全国最大的药市祁州药王庙上,每年冬春两季开市,要等同仁堂的人到后才开市,因其出价高,买得多;在遵古炮制方面也是不惜工本,严格按照祖训,使用贵重药材时,以宁缺毋滥为原则。又因同仁堂长期供奉御药,清宫的秘方曾大量流传到同仁堂。这些使得同仁堂长久著称于世,其他药铺难以超越。
乐家人发达后,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根本。在鸣鹤古镇的方家弄,有一座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建筑“敦本堂”,便是清乾隆年间乐氏后人重修的老宅。如今是古色古香的杜洲书院,传道授业,播散传统文化。
金仙寺
据乐家畈人乐子型老先生回忆,老一辈人曾讲,凡是乐家畈乐姓前往京城,如有困难,可找同仁堂,只要自报出处,对方便会相认,并免费提供一宿两餐和回乡路费。
《旧唐书·姜暮传》曰:“衣锦还乡,古人所尚。”而对一家药铺来说,对故里最好的回报与眷恋便是精选好药,福佑一方百姓。我们期待着北京同仁堂早日回归故里。
叶氏:温州同仁堂
北京同仁堂誉满天下,浙南的温州也有个同仁堂。
南同仁堂又称叶同仁堂,由鸣鹤人叶心培创建于清康熙九年,比北京的同仁堂仅仅晚了一年,选址商贾之都温州。当时温州最有名的大新街,有半条街是叶同仁药铺,售药兼医,诚信待人,经营得法,生意兴隆。如今,位于温州市瓯江路的叶同仁中医药博物馆,真实记录了这家百年老字号的发展印记。
叶心培本是江湖郎中,手摇串铃,四处行医。康熙四年(1665)来到温州,结识了西门外一家王同仁小药铺的老板王某,制售丸药膏丹。这里是来往客商会集之处,几年后叶心培有些积蓄,以20千铜钱把小药铺买了过来,改名叶同仁。
小药铺在叶心培的悉心经营下,生意蒸蒸日上,越做越大。叶心培膝下仅叶锡凤一个儿子,叶同仁在叶锡凤手中,规模迅速壮大,到1724年,已成为温州规模较大的一家药铺。叶锡凤共生六子,到曾孙叶青玉手中,资金积累更多,业务不断扩大,兼营药材批发远销,在西门外湖头设“药栈”,从事坐庄生意。此时,叶同仁已跃居东南地区国药业首位。叶青玉在原籍慈溪购置祭田3000余亩,大兴土木,在鸣鹤镇建造叶氏家庙“崇敬堂”和廿四走马楼,精美繁复的建筑记录了这个家族曾经的辉煌历史。
到了19世纪中叶,叶同仁多处店面在战火(太平天国战争)中毁于一旦,1865年左右,叶青玉病逝。叶氏家族庞大,各股东间常出现利益分配问题,加上连年战乱,叶同仁在逆境中艰难发展。1956年,叶同仁国药店走上公私合营的道路,改称温州国药联合制药厂。直到2001年,温州叶同仁重新开张。
叶氏:杭州叶种德堂
鸣鹤古镇最大的特色,便是白墙黛瓦的马头墙,三马墙、四马墙、五马墙,鳞次栉比,庄严大气。在弯弯曲曲的巷弄里,如一幅空灵的水墨画。溪流边最显眼的古建筑非“小五房”莫属,可别想歪了,这是另一位叶姓药业大亨叶天霖为第五个儿子建造的房子。
叶天霖出身于书香门第,可惜其父不善持家,家道中落。为谋生计,叶天霖十四岁时去余姚一家国药店做店员,后被派往四川收购红花。在四川,叶天霖凭红花跟黄豆赚了很多钱。之后,他又到广东、福建等地做药材生意,渐渐发迹,拥有白银700万两,成为江浙一带著名的大药商。
小六房
叶天霖生了6个儿子,分别为其建造了6幢气派的深宅大院,是目前鸣鹤镇最大的古建筑群。如今保存下来的有小五房、小六房、小三房。其中小六房建筑最为考究——由门厅和主楼、两侧的厢房和走廊组成的四合院式建筑。主楼为重檐硬山顶二层楼,施观音兜山墙,面阔五开间,进深七柱九檩,檐柱为水泥磨石子方柱,明间铺设梅花鹿图案磨石子水泥地面,玻璃阁窗户。如今再寻小六房,却是在百转千回的旧巷子里,进进出出都是当地的居民,只能从精致的门头一窥昔日繁华。
杭州最早、规模最大的国药号叶种德堂就是叶天霖的第四个儿子叶谱山所创。
叶谱山素精医理,早年为朝廷御医,在满清政府刑部任职,后衣锦还乡,在杭州定居,悬牌行医,并自己配药。对贫病求医,不计报酬,颇有声誉。早年刑部医吏的身份给了叶谱山接触大量的宫廷秘方的机会,这点和北京同仁堂乐尊育的经历相似,所以在民间有很大的优势。久而久之,叶谱山在杭州有了声誉,于是创叶种德堂国药号,占地七亩多,成为当时江南国药业之翘楚,与南北同仁堂齐名。
叶种德堂虽为叶谱山所开,其实是家族合股经营。叶氏宗族甚繁,叶种德堂投资以四房叶谱山最多,三房五房投资较次,其余一二房均为小股。第二代继承人叶筱兰精心规划,力图扩充业务,还将早年扶贫济弱的传统保留下来。太平天国年间,数以百计的难民涌入叶种德堂,得到妥善安置,“送老弱者回里并各给路资二金”。将士们也赞扬叶种德堂“素善真药,非他处比”。
至光绪年间,叶谱山第四代孙叶鸿年掌门,是种德堂最兴旺的时期。一方面,他仗义疏财,先后捐款万金,疏浚白洋湖,民间有“盐仓挖空,叶鸿年督工”之说。另一方面他安然自得,图好名求荣,广交官府,挥霍资金,遭宗族股东责难,最终改定股东每三年分红一次。至1933年,叶种德堂调整股权,吸收大地主张谷香入股,占40%股份,叶种德堂从独资变合资。1958年,叶种德堂并入胡庆余堂国药号。
韩氏:湖州慕韩斋
湖州慕韩斋原名叶慕韩斋,是浙北地区最大国药号,创建于清代中期。店名得来颇有典故:汉代长安集市上有个叫韩康的人,采药卖药“讲究质量,口不二价”。创始人仰慕韩康的精神,故取名“慕韩斋”。清光绪4年,鸣鹤人韩梅轩接手了这家药店,采办道地药材,讲究质量,殷勤服务,信誉至上,成为太湖南岸、苏浙皖边区最大的国药店。
韩梅轩出生的年代已经是动荡的清末,与其他鸣鹤药商不同,他的发家史深深刻上了时代的烙印。韩梅轩年少曾在“顺泰湘”莲号做学徒,后被提拔为经理。他采取现行贷款给莲农,待莲子收获时,以贷款收购莲子的经营方式,积累了大量资金。此时,宁波已是全国最大的药材交易中心,韩梅轩趁此在宁波开设出口洋行“立盛号”,专营湘莲、药材等。
马头墙
韩梅轩有着极其敏锐的经济眼光。彼时外商大量进入中国,韩梅轩派人到湖州收购生丝,转卖给外商洋行,做了一个标准的贸易买办,由此获得大量的利润。他还先后开设信成钱庄、信大钱庄,是当时银行业的巨头。
有了资本后,韩梅轩回到了老本行,投资12万银元接盘“慕韩斋”。而当时几乎没有资本超过10万银元的药店。韩梅轩接手后,慕韩斋成为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药店,年营业额达20万银元,仅略低于北京同仁堂。
慕韩斋能成为国内知名老药号,主要在药材的质量上取胜。饮片配方、名贵细药、丸散膏丹,均炮制精良,成药没有仿单(说明书)不出门。当时曾有人说,吃别家药店的药要一两,而慕韩斋的药只要一、二钱。店里招工,招聘纸上便印有“不惜工资,以图久远”。可见,韩梅轩为商,不仅能看清时势,把握商机,而且诚信经营,懂得经商之道。
慕韩斋后在上海南市开设裕和源药材行,为上海七大药材行之一。
鸣鹤药人走天下
在鸣鹤几大药商巨头的影响下,鸣鹤人在全国各地纷纷开张众多著名药铺。如今,鸣鹤国药馆内悬挂着150多块国药老字号牌匾,都是鸣鹤人开设的著名国药老字号,有不少现今仍然声名显赫,享誉海内外。
清乾隆17年,鸣鹤药材商人杜景湘在绍兴城内最繁华的地段迎恩坊水澄桥北开了一家药店,取名震元堂。杜景湘经营震元堂,道地进出,公道买卖,童叟无欺,越人受惠200余年。
从鸣鹤走出去的老字号
除此之外,天津达仁堂、济南宏济堂、太原乐仁堂、石家庄乐仁堂、台州方万盛、临海方一仁、塘栖翁长春、萧山姚大成等国药号也是从鸣鹤走出去的。
由于家族传承和经营有方,鸣鹤场国药业杰出人物不断涌现。当地的药业家族大多从小培养后代对药材的鉴别,人人精通业务,一般能识别上千多种药材,知道货色真假、道地产地,市场行情、经营管理,故不开药店,便当经理,或者成为药工中的佼佼者。
民国时期的杭州,六大国药铺的经理都是鸣鹤人:叶种德堂叶本生,胡庆余堂俞绣章,方回春堂刘沛元,万承志堂支文良,张同泰堂俞企堂,泰山堂董福生。
上海国医馆鸣鹤分馆
如今的宁波主产业已不再是中药,这些从鸣鹤走出去的国药老字号虽声名赫赫,但没有一家留在这里。古镇内的唯一一家国医馆是上海国医馆鸣鹤分馆。国医馆使用的建筑为崇敬堂,是创办叶同仁堂的叶心培的祖宅,也是当时国药儒商的一个交流会所。“文革”时期曾被用作鸣鹤知青厂,目前由上海国医馆引入上海名老中医和上海雷允上国药号,建立了上海国医馆鸣鹤分馆,于是就有了开卷“在家门口就能看上海名医”这则新闻。
纵观鸣鹤古镇的国药业发展史,宁波港口城市这一优越的地理位置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鸣鹤中药人深受古镇国药文化的影响,对药材的质量有自己的坚守和情怀,是这些国药号能名动华夏,为后世津津乐道的根本原因。
而留在鸣鹤的,不仅是一座座恢弘典雅的马头墙,如陈酿般发酵的国药文化,以及诚信经营、吃苦耐劳的鸣鹤精神都融入在这座闲适安定的江南小镇里,隐没在每一位小镇居民的血脉中。
2014年,鸣鹤古镇被评为浙江省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政府正在以打造“江南首座休闲养生古镇”为目标,建设曾经被业内誉为“国药首镇”的鸣鹤古镇。
有人说,鸣鹤镇辉煌了千年,沉睡了百年。流逝的时光赋予了它深厚的国药文化底蕴,这里流传着许多神奇的贤人故事,孕育了“一片山水、一缕梵香、一方建筑、一段传奇、一种文明”。如今的鸣鹤正在打造旅游、休闲、养生的山水小镇,蓄势待发,但我还是喜欢有中医药文化品味的悠闲宁静的江南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