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our Home

精诚勤和 护佑健康

名医辈出,源远流长:两千年宁波儒医路

浙江省中医药学会门诊部 http://www.zjxhzy.com 2019-06-08 09:28 出处:《学会中医》第十六期 作者:宋春晓编辑:@Jammly
宁波医家以儒医群体和世医家族链为师承,形成了独有的医学传承模式,这是宁波中医发展的重要形式与源泉。

宁波医家以儒医群体和世医家族链为师承,形成了独有的医学传承模式,这是宁波中医发展的重要形式与源泉。

  

元代《重建庆元路医学记》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乡里多名医,皆修谨退让,呐呐然若不胜衣。察脉视色,必原于井谷经络之微眇,调制汤液,必通乎风土之宜,甘燥湿内外相为表里者,悉参取于经传,故其术百不失一。怀疑审问,求正胜己,无忌悻之谬。道同而气和,相逊以礼,相处以义。”谦恭退让,时时反省,与同行待之以礼、处之以义;行医则又善于将经传典籍与当地气候风土相结合。这便是宁波中医的儒医形象。他们不仅医术高明,且文采斐然,擅于总结立书,对中医的传承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除了儒学的影响,宗族色彩也在宁波医学发展史上留下了鲜明的痕迹。自宋以来,传承数百年的中医世家比比皆是,世代相传,代不乏人。

 

宁波中医,肇始于药

 

宁波出的名医,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的虞翻。他出身《易》学世家,且精通医学,曾是东吴大将吕蒙的随军医师。著有《周易参同契注》,为道家养生求长寿的典籍。虞氏后人虞 通晓医术,善辨滋味,好调饮食,南北朝时齐武帝曾经光顾虞 家中,请教菜肴食疗之道。齐武帝喝醉了,他便以名叫“醒酒鲭鲊”的醒酒方给齐武帝服下,效果颇佳。虞 还著有我国较早的食疗专著—《食珍录》。

 

《本草拾遗》

 

明代李时珍评价《本草拾遗》“藏器著述,博极群书,精核物类,订绳谬误,搜罗幽隐。自本草以来,一人而已”。李时珍口中的“藏器”就是唐代医学家、宁波鄞县人陈藏器。他将大量的民间单方、验方收录其中,新创造了药物和药剂的分类方法,为后世中药按功用分类之起源。《本草拾遗》的主旨在于“搜罗幽隐”,且陈藏器是一个泛药论者,故其著录药物最不守陈规,以开放的心胸去容纳一切,除了汉族以外,还收录了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药物,如壮族地区著名解毒药苍梧陈家白药和龚州甘家白药。《本草拾遗》还大量收罗海洋生物,首次记载了28种鳞部药和10种介部药,比如“海马”这个称呼最早就出现在《本草拾遗》中,并沿用至今。《本草拾遗》还首次记载阿胶:“凡胶俱能疗风,止泄,补虚,驴皮胶主风为最。”陈藏器的记载对考证中药的演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与《本草拾遗》相提并论的,是另一个宁波人写的《日华子本草》。日华子是五代末北宋初著名的药物学家,他对药物炮炙记述颇详,并注意到同一药物经不同方法炮炙后可引起药效的改变,如卷柏生用破血,炙用止血。他还指出,本草的性味与功效,与其生长和采集的时间有密切的关系。如前胡,《别录》作二八月采,日华子作七八月采。此外,他对药物“有相制使”也有详细的论述,酒杀一切蔬菜毒,醋杀一切鱼肉毒。这都源于日华子依据实地调查,有着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因此《日华子本草》内容十分丰富,更注重本草的实用性,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

 

这一时期,人们对药的重视远大于医。宁波一带气候温暖湿润,适合植物生长,药材的采集种植早已成为当地山区人的重要经济来源,药碾船、药壶也被广泛运用。这样的环境中诞生《本草拾遗》和《日华子本草》也就不足为奇了。而这两本著作,亦为接下来宁波中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儒医盛行,世家林立

 

到了北宋时期,明州(即宁波)开始涌现名医。彼时明州佛教兴旺,僧医逐渐增多,外来医家不断落户于此。江苏人士臧中立旅居鄞县,治愈了太后的呕泄之症,后宋徽宗赐其宅邸于明州城之南湖,曰迎凤坊,就在如今海曙区的迎风街。靖康之变后,大量北方的名医、御医随宋室南渡,迁居宁波,大大推动了当地医学的发展。南宋之后,儒医的崛起是宁波中医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儒医,指的是身为儒生而致力于医学的一批人士;或者说是有较好的儒学修养的医师。在宋以前,儒和医是两种不同的行业,范仲淹提出“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后,医师队伍的构成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元末明初四明地区名医辈出,尤以滑寿和吕复最负盛名。滑寿曾是儒生,后患怔忡之症,得名医王居中救护,由此究心方脉,研攻医术,曾救活了假死的产妇。落籍余姚后,以行医济世为乐,施诊采药、读书吟诗。滑寿一生淡泊名利,追求清静无为的道家境界,在医学上,他善于将临床经验学术化,撰写了大量有价值的学术著作,《十四经发挥》把督、任二脉和十二经合论,按经脉循行分布加以整理,归纳为十四经,认为这些穴位的十四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至今,宁波还有以其名字命名的“滑寿路”“滑寿亭”,纪念这位名医。

 

吕复曾拜三衢名医郑礼之为师,学验具丰。他对张从正的驱邪理论及治疗方法极为推崇,充实和发展了《内经》《伤寒论》的治法。在临症中,吕复强调脉症合参,透彻分析病理。著有《内经或问》《灵枢经脉笺》《切脉枢要》《运气图说》等书。

 

明代是宁波中医发展的辉煌时期,名医、名著之多,均冠各地之首,基础理论的研究和临证技术,都居领先地位。这一时期,宁波中医世家逐渐形成,且稳定发展:臧式内科自宋代以来传承已久,何氏家族形成世传伤寒科,颇具特色的劳氏伤科子孙相承。其次,明代继承了宋元以来形成的儒医为尚的特色,即使是世医,也喜以儒标榜。“四明故儒流也,迩挟医家术油京师,识精用果,度越侪辈,蜚声老成间。”儒医的盛行改善了医师队伍的人员构成,医风医德逐渐提高;且有利于医家在医学理论上形成专著,得以世代传承。这一时期宁波中医还有一个特点,供职太医院者多。据不完全统计,宁波医家供职太医院并任御医、医官者至少有16人,大量的宫廷秘方丰富了宁波中医的内涵。

 

明代对宁波中医影响深远的一个学术流派便是丹溪学派:以养阴为主题,于气、血、痰、郁、火诸证的治疗亦多发挥,每被后世奉为圭臬。黄济之、董宿、王纶、高士等都是丹溪学派中极负盛名的四明籍医家。其中王纶著有《明医杂著》,发扬了丹溪的学术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再有温补学派赵献可主张肾间命门学说,以命门学说为指导进行临床辨证施治,与张景岳同时著称于世。

 

到了近现代,港口城市的优越地理位置促进了宁波工商业的崛起,宁波中医又得以与工商业相结合,医馆、诊所、药局、中医药贸易迅速在宁波当地、江南一带乃至全国各地迅速发展。

 

有的人慕名而来,到富庶的宁波求学行医,遂定居于此,造福百姓:吴涵秋原籍上虞,师从宁波范文甫,学医八年。后在宁波开诊所、创办国医学校,1942年移居上海,任上海中医学院、曙光医院院长,从医50余年,培养中医人才无数。

 

也有人从这片土地“出走”,传道授医:鄞县人士曹炳章迁居绍兴,刊行《医药学卫生报》,为中医药事业做出重大贡献;慈溪人士叶熙春迁居杭州,医术高明,后与名老中医史沛棠等集资创办杭州广兴中医院(今杭州中医院)。

 

从三国时期的虞翻直至今天,宁波名医辈出,著述如林。除了前文提到的名医,还有高鼓峰、柯琴、陆士奎、郑慎斋、姚和清、魏长春、严苍山、陈道隆、裘沛然等,当代宁波更有钟一棠、张沛虬、赵炯恒等国家级或省级名医。

 

于是,一部名医辈出、著述如林、世家林立、历史悠久、药业发达的宁波中医史呈现在我们面前。

 

声明: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jammly@qq.com)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