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宋氏妇科传人宋世焱老先生病故后,时任宁波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沈树恩曾这样感叹:名家之中虽然都后继有人,但总体处于一种慢慢萎缩的状态,也许再过几十年,这些深受百姓喜爱的中医世家就会失传。想要改变这种情况,除了政府及相关部门大力扶持外,更需要中医名家开展“自救”。
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宁波中医世家以开阔的心胸,向外姓弟子传授医术,因而得以“自救”成功。
劳建民为病人针灸
劳氏伤科
多年以前,在周巷最繁华的平皇庙街上,聚集着许多有名的医家,如孙氏眼科、吴氏儿科、镆剑山妇科……这其中的大多数,今天已经不为人所知了,唯有劳氏伤科不仅传承下来,而且发展势头强劲。2015年以来,先后获批成为慈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先后被评为宁波市中医药重点学科、浙江省中医药重点学科、浙江省中医药优势病种重点建设项目。
劳氏伤科当代传承人、慈溪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蔡水奇告诉我们:历经480余年、十二代传承人,老百姓来看病就是冲着劳氏的口碑。
劳氏伤科常用药物
劳氏伤科创始人为明代余姚周巷(今属慈溪)人劳双龙,字天池。他少年时游历江湖,遇到一个精于骨科的异人,由于他对待异人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好,异人就将自己所有的医术传授给他。此后,劳双龙以接骨入穴名闻两浙。
劳双龙在姚江北海滨行医,深感“唯骨科一门遍阅诸书,不得其详”,所以将临床经验著成《劳氏家宝》流传了下来。此外,劳氏伤科尚有累积了历代传人临床经验的《劳氏伤科祖传秘方》等书流传。
《劳氏家宝》主要阐述伤损证治、用药要诀、接骨入骱手法及失枕、刀斧磕伤等治法,十分重视骨骼系统的解剖知识。在骨折、关节脱位治疗上,《劳氏家宝》颇为强调手法的运用。如手臂关节脱臼(包括肘部的骨折)的复位,“一手抬其弯,一手按其脉踝,先掬其上,而后抬其弯,竟捏平凑拢可也”。劳氏正骨还广泛地使用了前人的内服麻醉药,并配制有专门的代痛散、麻药方等,此外还有局麻止痛以开刀的外敷麻药方。
劳双龙十分重视气血学说,并进一步发展了前人的观点,以气血学说为立论依据,以人体解剖知识为学术基础,以整复、固定、功能锻炼和内外用药为治疗骨伤疾病的主要方法,提出先活血化瘀,瘀去新血才生,血生骨才能接的理论。这一概括可以说是骨伤科中医理论的精华,是中医骨伤科对骨折愈合机制的新认识。
劳氏伤科于明代率先倡导判断伤科疾病预后的重要体征。《劳氏家宝》记有“验证吉凶诀”:一看两眼,二看指甲,三看阳物,四看脚指甲,五看脚底。这种验伤的方法来自长期的临床观察,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尤其是“指甲紫黑者难治”的见解,更具临床诊断意义。
劳氏伤科保存下来的古籍
劳氏伤科自明代一路传承下来,到了十世孙劳祥和这一代,先设诊所于师桥,后于1919年移诊余姚城,时人誉其医技“横进直出”,在三北地区家喻户晓。劳祥和去世后,长子劳建民接过了劳氏伤科的旗帜,在慈溪市第三人民医院坐诊。
劳建民幼承庭训很快就继承了劳祥和渊博的知识和临床技术,成为宁波颇有名气的中医骨伤科医师。他运用衫木夹板固定法,搭配消肿止痛的自制内服药和外用药,大大缩短了病人骨折的病程时间,求医者络绎不绝。
与此同时,劳建民为让劳氏伤科能为更多人服务,打破《劳氏家宝》定下的“不可外传”“传男不传女”的祖训,收了数十名异姓弟子,遍布慈溪。其中,慈溪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蔡水奇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蔡水奇(左一)在指导学生
上个世纪80年代末,蔡水奇考上了浙江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了劳建民医师等人发起创设的周巷伤科医院。80年代大学生还很难得,劳建民意识到蔡水奇是个人才,便想把一身医术传给他。然而这时候蔡水奇的人生理想是考上研究生,去杭州的大医院工作。
劳建民苦口婆心地劝说,只要蔡水奇肯留下来,他不但会将毕生绝学传授给他,甚至有可能把医院交给他,后来更是给蔡水奇介绍女朋友。正是在劳建民的倾心教导下,蔡水奇沉下心来研究劳氏伤科,慢慢地发现了这门技术的博大精深。
劳氏伤科团队
劳建民在世时,一直在收异姓学徒,特别是晚年,他开始有意识地招收一些医科生。如今正是这些优秀的学生,扛起了劳氏伤科的大旗,团队拥有40多名医生,近年来共有12项课题立项,其中厅局级3项,县市级9项,1个课题荣获浙江省中医药科学技术奖二等奖,4个课题先后荣获慈溪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三等奖,获得授权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专著《劳氏伤科经验与特色》已于2014年4月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严氏外科
了解完劳氏伤科的传奇,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另一个中医世家——严氏外科。
刘中柱
我们在宁波市中医院见到了严氏外科的当代传人、外科副主任中医师邹荣生。据邹主任介绍,严氏外科创始人为清光绪年间严海葆,字源来,浙江宁波镇海人,其早年得天童寺挂锡医僧师传,专治疡科,后转中医外科,尤擅治乳腺炎等症,内服、外治并用,尤精于用刀,刀下病消,其疗效显著,民间传有“严海葆刀,划船弄膏”的说法。
严海葆的徒弟,就是邹荣生的老师刘中柱(1919—2004)。刘老当年也是宁波中医界的一位传奇人物,生于浙江乐清,1936年随父来宁波,从师严海葆,1942年继承师道悬壶甬江,自设外科诊所,1983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省级名老中医称号。曾任宁波市中医院外科主任、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宁波市中医学会理事等职。
刘中柱继承了严氏外科擅长乳腺病的特色,对疔疮痈疽、窦道瘘管、结核性骨髓炎也有深入研究。很多常规要开刀的患者,经他治疗不但免了手术之苦,而且康复得极快,花钱还少。曾有不少病人夸赞他有一套真功夫——用望闻问切鉴别乳房肿块良恶性性质,准确率不亚于先进的医学仪器。由于病人太多,他每天得提前半个多小时到医院上班。
邹荣生医师在调配药膏
据邹荣生介绍,刘中柱治疗乳腺炎的拿手好戏,就是少用抗生素。因为抗生素治疗乳腺炎虽然收效很快,但痊愈后极易形成不易消散的结节,而刘中柱自创的蒲公英汤、三黄膏等,可以去结节。若是浆细胞性乳腺炎,由于其临床征象与乳癌酷似,术前极难明确诊断,因此一般采用单纯性乳房局切,甚至全切术。而中医外科采用挂线、药线、切开及提脓祛腐药外敷治疗,不仅疗效明显,而且疤痕小,乳房外形变化较小。
我们听到了一个陌生的名字——药线,不由好奇发问。邹荣生解释道,药线是中医外科的特色。为了方便施药,用药线来蘸药后塞进创口。“药线一般由医生自己做,把裁成大约三十公分的桑皮纸卷起来,对折了再拧紧,像绳子一样,在色拉油(老底子用石蜡油)里蘸一下,可以吸附一些药物;药线一定要直挺挺的,这样才能塞进创口。用的药一般是九一丹、八二丹、七三丹等,‘九一’‘八二’‘七三’指的是石膏和升药的比例,升药一般用红升丹和黄升丹。”
三黄消肿软膏
对于严氏外科擅长的疔疮痈疽,一般采用内服外敷的方式,外敷常用如意金黄散、三黄膏等。假如脓已经成熟了,它自己会溃烂。非常薄的时候也可以开刀,但太早了不行,因为炎症容易扩散。邹荣生回忆,医院以前的医疗条件不够好,有一位腰部有肿块的病人,本打算给他开刀进一步判断病情,但刘中柱凭自己的经验诊断其为寒性脓疡(结核性),后经外院确诊,果然如此。
邹荣生说,一般伤口在一个月内长得比较快,时间一长,肉就会老化,生长速度也会变慢,需要“去腐生新”,中医则多用药线,减少动刀的概率,这样伤口才会好。
采访中,邹荣生几次和我们感叹,当下西医外科发展如此迅猛,中医外科的生存形势的确不容乐观,但好在中医外科依然有施展之地。正如他的老师刘中柱曾经常引用毛主席的话:“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整理和提高。”
范氏内科
在宁波,除了伤科和外科,内科也有一个由外姓弟子撑起大梁的世家,那就是范氏内科。
范氏内科创始人范文甫(1870—1936),早年中得秀才,名列贡生,但无意仕途,转而做了个儒医。他曾为振兴中医不遗余力地奔走组织成立了宁波中医研究会并任会长,研究会所编的《中医新刊》杂志,在江浙等地的影响很大。
范文甫行医四十余年,声名远扬,因其平时不拘小节,大智若愚,有“范大糊”的绰号。又因他的医理、书法、诗文被申甬士林称为“三绝”,有了“医林怪杰”之称。
范氏医案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宁波天童寺有一个小和尚,忽然说不出话来,只能用手指指喉咙,又指指胸腹,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范文甫得知小和尚喜欢吃山中的鲜果鲜草,推断小和尚是误食了生半夏导致中毒,随即开出处方:生姜三钱白蜜三钱调和,煎汤服之,三服下去病果然好了。
原来,范文甫在四诊中特别重视望诊,观察病人的气色;而望诊中又尤其注重舌诊,甚至用药剂量的加减,也根据舌苔的变化而定。同时范文甫并不忽视问闻按切,总是从周围环境中寻求病因与病源。这也就是治好天童小和尚的关键所在。
范文甫临床擅于治寒,亦长于治温,学术上强调治病求本,遵“医家鼻祖”——《内经》的“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的原则,尤重运气变化,在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观念指导下,把运气学说结合应用于临床。此外,他善用古方,又不拘泥于古方。他常说:“处方有药,灵活应用,应重则重、应轻则轻。”
范文甫虽家底丰厚,但他素来勤俭,颇有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胸怀。当地中医挂号都收六角,但范氏认为来看病的人多是贫穷百姓,所以只收四角加6个铜板。若是遇到特别贫困的,经常免费诊疗或解囊相助,同时与药铺约定,凭范氏盖章的处方可向其免费发药,到了端午、中秋、年底,药铺再向范氏结算病人赊欠的钱款。
范文甫亦有儒生的风骨。当时军阀横行,“混世魔王”张宗昌有病求医。范文甫察言按脉,留下一个药方,张宗昌嫌弃处方用药极少,药价低廉。范文甫反讥他:“用药如用兵,将在谋而不在勇,兵贵精而不在多,乌合之众,虽多何用!”听到这句话,周围的人都大惊失色,范文甫却谈笑自若,旁若无人。张宗昌虽是恼怒却也无可奈何。
因为医术高超、人品高尚,范文甫在民间享有非常高的声誉,很多人来他门下求学。人多了以后,范文甫干脆办起了中医学习班,传授中医知识。由此,一批在学术上有所造诣的杰出杏林学士在范氏门下脱颖而出。
范文甫平生忙于应诊,又无意于著述,但十分喜爱对医籍进行批注,留下了《千金要方》《伤寒来苏集》《外台秘要》等眉批本二十余种,积贮医书八大箱,这些都在他故去后赠给了天一阁。现仅存《外科合药本》一卷及临证医案七十余册。
如今,范氏内科成为海曙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传人为徐文达、陈利亚、何海勇、张海斌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