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一心之源,本自清净,心随境转,妄念即生
如大虚起云,辄成障翳;如宝镜蒙尘,随韬光彩
由此逐缘而堕幻,安能返妄以归真?
……
俾真言洞彻,秘义昭融
见之者如仰日月於中天,悟之者若探宝珠於沧海
岂不快哉,岂不伟哉。
——朱棣·《御制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集注序》
夕阳下的南海观音
我们与普陀山慧济寺主持智宗法师相约在一个美丽的下午。
好事多磨。万万没想到,特地选了旅游淡季的工作日上岛,然而朱家尖蜈蚣峙码头依然万头攒动,颇有些五一小长假人山人海的架势。我们足足排了两个小时的队才得以登上轮渡。原来前一天海上浓雾,轮渡暂停,岛上的游客出不来,外面的进不去。这不,轮渡一恢复,等待已久的香客和游客便一拥而上了。
估摸着是风浪有点大,坐在船上头被晃得晕晕的。十分钟左右的航程却觉得极其难受。真不知那些常年在海上的人是怎么生活下来的。登岸的那一刻,我禁不住感慨:脚踏实地的感觉真好。
大概普陀山真的很有灵性,一上岛,因长时间排队和晕船产生的烦躁感便渐渐消失了。
慧济寺在普陀山顶,为了节省体力,我们坐缆车上山。
乘缆车登顶普陀山
在缆车上俯视大地,那些挺拔而峥嵘的参天大树看上去变得渺小起来,蜿蜒起伏的群山似乎也没有那么巍峨了。茫茫的大海、绵延的山峰、明黄的寺院……世间一切风景尽收眼底,自有一种惊心动魄。
尘世的喧嚣与纷扰,只有在这样的高度才寂然无声。原来,所谓的虚无,或许只是当我们将世界尽收眼底之后的心无一物。那么佛顶,是否也蕴意着一种高度?
心宁神则安
绕过慧济寺人头攒动的前殿,后堂安静得仿佛是另外一个世界。智宗法师从暗处里缓缓走来,那种安详的气质,把我们的目光都吸引住了。原来一个人走路的样子,修行也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他的心一定特别得宁静”,我暗忖。
慧济寺
作为一个不信佛的“俗人”,我平时极少与僧人交往,对高僧的形象全靠脑补。然而和法师交谈没几句,我发觉在他安详的外表下,有颗“有趣”的内心。
按照现代人的社交礼仪,初次见面加个微信吧,然而法师却十分特立独行:“我没有微信,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想和世界保持一段温柔的距离,也能让内心安宁下来。不过智能手机我还是有的,平时做研究查资料很有用。”
“做和尚可辛苦了。慧济寺的作息时间非常严格,每天早晨最晚三点半起床,开始一天的工作,中午12点到1点午休,下午1点钟开始到晚上9点也是工作时间,然后9点上床睡觉。”
我大吃一惊:“一天才睡6个半小时,会不会不够?”法师讲起了故事:“我还是居士的时候,去西安卧龙寺参访,那边的主持曾经告诉过我:如果一个人身体是疲乏的,整天一有时间就想着‘我要去睡觉’,那他就不会有其他乱七八糟比如‘我要吃好吃的’‘我要看美女’的念头了”。
“对世俗世界的人而言,工作量和工作压力都很大,生活节奏快,这点睡眠时间是不够的,一天至少要睡8小时。但若是修行者、学佛者,疲乏身体是为了内心安静、宁静,尽可能去除杂念,如此一来思想纯净了,更容易开悟。”
听到这番话,我不由想起中医将病因分为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以及外感六淫——寒、暑、燥、热、湿、风。七情被认为是生病的主因,喜和恐太过激烈会伤心;怒则伤肝;忧则伤肺;思则伤脾;惊悲则伤肾。这种从内外因来谈疾病产生的原因,与佛经中对疾病的阐述颇有相似之处。《佛医经》云:人得病有十种因缘:一者久坐不卧;二者食无贷;三者忧愁;四者疲极;五者淫佚;六者瞋恚;七者忍大便;八者忍小便;九者制上风;十者制下风。《大智度论》中记载,疾病的产生都是由外在的因缘或内在的因缘所造成的。南传的《清净道论》也提到引起疾病的八种原因:风、痰、饮食不调、业、外伤、非人、鬼、魔所致。
法师表示十分赞同:“我订过一本《新发现》的科学杂志。记得有篇文章是这么讲的,现代科学发现,人的心理对身体疾病的康复有着很大的影响,心态好有助于机体的自我康复。”
智宗法师
智宗法师1994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98年于安徽合肥明教寺出家,2001年参学普陀山至今。出家前他学过中医,曾在中医院进修两年,对医学和养生理解颇深。然而他却十分谦逊:“菩萨学处在于五明,我连医方明都不太谈得上呢。”不懂佛学的我,回去后查阅资料,才明白佛家说的“五明”是指工巧明(工艺学)、声明(声律学)、医方明(医药学)、因明(正理学)和内明(佛学)。严格说来,这“五明”包括了古今中外一切学问,只有全部精通才是大乘菩萨道。不难理解,为何古代的高僧大多学富五车,更是出了不少名医。
智宗法师给我们讲了一个高僧用心理学治病的故事。“你们杭州人应该都知道法海和尚。原型是唐代镇江金山寺的法海禅师,他是位医术高超的高僧。法海出身名门,是唐朝宰相裴休的儿子。某日,法海的妹妹中邪,法海给妹妹念了几遍大悲咒,妹妹的中邪就好了。听上去十分神奇,但用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解释,是讲得通的。裴家有很浓厚的佛教氛围,妹妹对佛教、尤其是观音菩萨的信仰十分虔诚,大悲咒是观音修行的一个重要的咒语。而中邪有点类似应激精神性疾病,念大悲咒有了强大的信仰加分,能起到一种很有力的心理暗示修复作用,宁神镇定。反之,如果是对着一个不信佛、根本不懂大悲咒的人来念,想要起到效果就很难讲了。”
养心即养道
这几年中医热、养身甚是流行,连90后都开始往保温杯里放几颗红枸杞了。然而上乘的养身之道自然不是泡杯药茶,或者炖汤的时候放些药材这么简单,而是“养心”。
何谓“养心”?《黄帝内经》认为是“恬淡虚无”,即保持平淡宁静、乐观豁达、凝神自娱的心境。“养心”就是拥有心理平衡的重要方法,是强化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或抵抗能力,也是健康长寿之道。
人是肉体(身)和精神(心)的有机统一。但是相比现代人精神力的消耗来说,仅仅靠睡觉来补充就不够了。更何况,大多数人的睡眠质量并不高。所以,禅修作为一种能更好地恢复精神力、提升精神力的方法,迅速走红起来。
智宗法师向我们介绍了三种常见的禅修方法。
第一种,数息法。息就是我们的呼吸,然后去数一二三四五六,数呼吸也叫作数息禅,和我们睡不着的时候数绵羊有点类似。这就像在脑子里打扫卫生,用一个念头,把脑子里的私心杂念都打扫出去。
第二种,念佛法。信佛教的信众,如果觉得数一二三四太死板了,可以配合着呼吸念佛号,可以是阿弥陀佛或观音佛菩萨,信仰哪位就念哪位,也能激发身体的康复能力或修复能力。
第三种最难,也是禅修中最高阶段的一种方法,话头禅,也叫参话头。重点在“参”这个字上面。这里还有个故事。明代的时候,杭州天目山隐居了一位著名的大师,叫中峰明本禅师,他提出了“疑团禅”的概念:抛出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是个难题,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却诱发好奇心,使人不由自主集中精力去思考解惑。
“当我们脑子充斥各种思想,不能放空的时候,不妨放大、强化一个念头,从而清理其他的杂念。刚才说的三种方法,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我不由好奇发问:“我们常说打坐,禅修一定要盘腿坐着吗?”
法师解释道:“禅修也叫打坐,但是‘打坐’这个词,不能字面意义上来理解。‘打’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打死’‘打消’‘打扫出去’,‘坐’也不是我们常说的动词‘坐下来’的意思,而是安定的意思。所以打坐和姿势没关系,行立坐卧均可打坐,关键是不要有杂七杂八的欲念,放空自己的思维,脑子里有‘清明 ’二字。”
“禅修是为了让浮躁的心安定宁静下来。所以‘禅’在书上的解释是‘心一境性’,就是指专注。”
智宗法师建议初学禅修的人,不用要求很高,找个可靠的寺庙,报个禅修班即可,先感受体验一下。“其实禅修没有我们想象中这么神秘复杂,大家可以当成佛门一日游或几日游。”
法师还提醒大家:首先,正念是一切的核心,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任何技能偏离了正念就会是灾难;其次,佛法就是修炼心的方法,不是迷信,需要身体力行去修证,唯有知行合一,才会有效果。
告别智宗法师,我们选择步行下山。我见很多人一步一个台阶,一个台阶一跪,一跪一拜,甚是感动。如此陡峭而绵长的山路,他们依然身心合一,做着最虔诚的朝拜。
晨钟暮鼓,清心静心,我虽一身尘世的俗气,但也真真向往那样的清心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