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our Home

精诚勤和 护佑健康

台州中医承千年,历久弥新而常青

浙江省中医药学会门诊部 http://www.zjxhzy.com 2020-07-09 15:49 出处:浙江省中医药学会 作者:朱寅编辑:@Jammly
    很多浙江省外的朋友,第一次读“台州”往往会发错音。其实,台州因天台山而得名,“台州”的“台”念做第一声,而不是第二声。而且这个“台”字,也是自古就有的汉字,并没有繁体写法。

 

 

很多浙江省外的朋友,第一次读“台州”往往会发错音。其实,台州因天台山而得名,“台州”的“台”念做第一声,而不是第二声。而且这个“台”字,也是自古就有的汉字,并没有繁体写法。

 

台州在先秦时期属于瓯越之地。在秦汉时,“天台山”一词便已出现。公元前110年,汉武帝设回浦乡;公元前85年,汉昭帝把回浦乡升级为回浦县。台州地域终于迎来了第一个县级行政建制。章安港(现海门港的雏形)在秦汉时期是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大港。

 

三国吴设临海郡,这就是台州设郡的开始。公元230年,吴国派大将卫温、诸葛直率领上万名甲士,海航夷洲(即台湾),他们就是从台州章安港出发的。唐高祖武德四年,置台州府。

 

临海古城

 

临海虽然是台州地区的政治中心,但在文化上,天台山则因孙绰的《游天台山赋》而名扬天下,成为台州的文化核心。据学者统计,全唐2200多位诗人中,有五分之一以上的诗人到过或写过天台山,其中不乏孟浩然、李白、刘禹锡、贾岛、皮日休这样的著名大诗人。从长安到天台山,一条文化上的唐诗之路因此形成。

 

然而直到盛唐时期,在世人的眼里,台州还是落后的偏远地区,用来流放贬谪犯错的官员,最适合不过了。宰相来济、侍御史骆宾王、广文博士郑虔等名臣先后被贬到这里。杜甫听说“诗书画三绝”的郑虔被贬到台州做司户参军,写诗挥泪作别。他想象“台州地阔海冥冥,云水长和岛屿青”,肯定是个蛮荒之地,去台州生活可要受罪了。

 

郑虔便是台州中医药发展史上最早留下姓名的人。他写下了《胡本草》,临海县城至今还有一个胡曹巷纪念他。

 

儒者医心

 

舒婷的《大美临海》一文中这么描述台州的人文底蕴:“古镇的核心本来就是古街,古街的文化精神渗透在临海人的日子里。闲时读些圣贤书,撰写几副楹联,使几笔书法,懂一点丹青,在临海根本不算什么,可谓‘满地皆夫子,处处读书人’。”

 

临海紫阳故里

 

南宋时期,台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极大发展。大批皇族南迁到临海城关赵巷一带,台州成了辅郡,地位仅次于首都临安。一些重要的科举考试在台州设分考点,在南宋150余年历史里,台州出了550多名进士和7位宰相。

 

唐宋前,中医是道医、佛医;唐宋后,中医便是儒医。台州文教昌盛,自然而然带动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南宋时期的临海文武双料进士王卿月著有《产宝诸方》一卷,是台州第一本妇科专著;黄岩陈万卿也精通儒医,著有《本草折衷》六卷。可惜这两本著作都没有流传下来。

 

到了明代,台州出了不少著名的医家。比如临海王善终、黄恕,天台叶伯清、袁日启,太平阴有澜等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临床医技名扬四方,然而虽有著作被当地的府县志记载,但都已经流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对整个中医药发展起到的影响不大。

 

到了清代,台州医学流派有了长足发展,人才辈出,如百花齐放。

 

这当中最著名的,当属黄岩夏子俊。他本是一个儒生,精通诸子百家,后来深入研究歧黄之术。代表作有《愉我集》《医理信述》六卷,《痘疹秘录》一卷等。其中《医理信述》被《中国医学大辞典》收录,该书虽以述为作,但每篇之后都加以点评,或是称赞,或是补充以发挥精义,夹杂着论述,以弥补前辈的不足之处。

 

夏子俊的临床经验也十分丰富。患者不分贫富,只要来求医,他就接诊,往往几副药就能治好了。临海一位周姓患者,突然得了不会说话的毛病。周某求助于当时的苏州名医叶天士,叶天士认为他得了不治之症,死期不远了。周某回临海后,摆酒席宴请亲友告别,席间有人说:“你何不去找夏子俊?总好过坐以待毙。”周某去了以后,夏子俊望闻问切观察了很久,说:“你这个毛病的确很危险,我倒是有个办法,你姑且试试看。”这个办法就是喝甘蔗榨的汁。周某遵照医嘱,过了半个月,榨完一船甘蔗,病情稍有缓解。夏子俊再为他调理数月后痊愈。后来,周某路过苏州时,再次拜访叶天士,讲述了自己治病的经过。叶天士十分叹服,此后遇到来自浙东的患者,他都会说:“你们为何不去找黄岩的夏子俊呢?他的医术其实比我更高明。”夏子俊因此声名大噪。

 

夏子俊之后,太平韩士良以内科著称,他还善于辨识药物,百药入口便知其药性,有“小神农”的美誉;黄岩李诚著有《医学指迷》一卷;临海洪瞻陛曾任四川双流知县,当官之余研究医学,著有《医论正解》六十卷;天台袁璜擅长伤寒温病等等。

 

台州医学流派中,最有特色的是痘疹一科。这里说的“痘疹”,其实就是指天花。台州痘疹的起源,来自明朝太平王朝请的著作《三槐堂秘书》,其中有《指麻神效方》,这项技术被台州医家世代相传。到了清末,天台赵廷海还去武昌学习西方的牛痘技术,归来后推广。

 

陈梦赉

 

台州还有一位研究中医史的大家——陈梦赉。他曾经担任小学教员、校长、中学教员。在任教的同时自学中医,1935年弃教业医,并着力于医史研究,1979年被任为浙江医科大学台州分校医史教员,后为浙江省医史学会顾问。著有《中国历代名医传记》《中华医史丛考》《历代名医诗选》等。

 

陈梦赉著《中国历代名医传记》

 

他搜集材料多年,只要是各地的史传地志及百家笔记中,有关名医资料的,他都会收集记录。解放以后,开始整理,稿经三易,花了6、7年时间,写成《中国历代名医传记》一书,上自周秦,下迄清末和近代名医,列入正传者200余人,附者有百余人,为研究中医药发展史留下了非常宝贵的历史资料。

 

遍地药香

 

现代,我们使用的大部分中药是农民种植、收获、加工而得来。古时候则不同,常常听说“进山采药”这个词。除了冬天大雪封山,山间总会涌现一些采草药的村民。他们有的是专业的采药工,有的是耕作之余兼职补贴家用。采得的药材,大部分会卖给城里的药铺。

 

山上草木繁秀,虽然每年都有许多人山间采药,一年一年,竟也取之不尽,用之不绝。其实山中植物百分之八十都是草药,在各大地方草药志中,都占有疗效的一席之地。

 

台州“七山一水两分田”,除了东部沿海有一块小小的海积平原,其余大部分由丘陵山地组成,如天台山脉、括苍山脉、大雷山脉、雁荡山脉等等。成片成片的山林,造就了台州自古以来发达的草药行业。乌药、覆盆子、黄精、葛根、骨碎补、虎杖根……台州的道地药材不计其数,天台乌药、仙居覆盆子还位列“新浙八味”。

 

古城到处可见的草药店

 

草药资源多了,药铺自然而然就多起来了。在台州,提起有名的药店,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阜大、方一仁、方同仁等老字号。这些老字号药店虽历经岁月沧桑变迁、时代更迭,但它们悬壶济世、医德至上的行为准则始终没有改变。直到今天,虽然医药行业竞争激烈,到处药店林立,但这些老字号药店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纵观浙江中药老字号,有个地名是无法回避的,那就是宁波慈溪的鸣鹤古镇。无数个鸣鹤人离开家乡,走南闯北,创办下一个又一个名扬四海的药铺。台州也不例外,这里同样留下了鸣鹤人的浓墨重彩。

 

清嘉庆年间,宁波慈溪鸣鹤人方发雄,带着两个儿子庆彩、庆禄来到台州投资经营,选择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椒北重镇章安发展国药事业。

 

第二年,“方万盛”国药号在赤栏桥南侧的章安老街开张。

 

八年后,方氏第二家药号“方通泰”在椒江南岸渔业商埠葭沚开张,秉承“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经营宗旨,南北道地药材一应俱全,深得当地百姓赞颂。

 

方氏药号制作中成药的模具

 

由于经营得法,方庆禄和他的后人在台州各地开设分号达14家,方氏药业声誉极高,成为当时连锁连网、实力雄厚的中药业集团,公认的台州国药先驱。如临海城关的“遂生源”和“方一仁”,温岭城关的“方同仁”,涌泉后泾的“方益仁”,以及分散在台州特地的方泰来、方源盛、方亦仁、方天仁、方元仁、方隆盛等多家方字药号。其中,临海的“方一仁”最为气派,因开在台州府城第一古街紫阳街附近,门市生意兴旺,是临海城头牌药号。1994年,经贸易部批准,“方一仁”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

 

方氏药业不但经销南北各类药材,还经营饮片655种,自制丸、散、膏、丹、药、酒等达396种,不仅向台州各地拆兑,主打产品“百补全鹿丸”“百益长春酒”等还远销周边省份,形成台州国药业中心。章安的方万盛总号,民国时曾在店堂内高挂“百年老店,只此一家”匾额,以显示其历史悠久。

 

 

台州另一家老字号阜大药号创建于1929年,店主金禹言,浙江温岭城关人。“阜大”两字取名于上海“阜昌”参行的“阜”字和“大昌”洋行的“大”字,意于土产盛、物之大,亦同于上海“阜昌”兄弟辈相平立之意。 

 

阜大参号80年历史中,经历了海门国药商店、海门中新药商店、椒江区医药公司、台州医药有限公司多次变迁,到现在已历经六代传人。

 

科技创新

 

除了最常见的汤剂,丸、散、膏、丹也是中药的传统四大剂型。其中,丸剂疗法是中医成药中最常用的疗法之一,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听说六味地黄丸、逍遥丸、苏合香丸、安宫牛黄丸、十全大补丸等等。

 

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书中首次记载了以动物胶汁、炼蜜、淀粉糊等为丸剂的赋形剂。老底子的中药丸子,制作过程比较简单,就是将中药浸膏或是中药打粉,与成形材料如蜂蜜等和在一起,制成的普通中成药丸子。

 

随着现代药剂制造技术的发展,中成药的生产工艺、药品质量都得到逐渐改进。台州中药人在这个领域从不甘于落后。

  

温岭的万邦德制药集团有限公司在中药丸剂的生产技术上实现了创新飞跃。他们生产的银杏叶滴丸,首先通过固体分散技术将银杏叶所有有效成分提取后融合,然后通过滴丸机,将中药提取物与滴丸基质以熔融状态下混合,制备成形的新型中药药丸。

 

万邦德是国内唯一将“固体分散技术”与“滴丸滴制技术”结合,并应用于银杏叶提取物制剂上的药企。

 

万邦德生产线上的滴丸机

 

“固体分散技术”,可以提高银杏叶提取物的分散程度,缩小提取物在载体中的平均粒径,药物的有效成分释放速度更快;固体分散技术还可以提高银杏叶提取物中有效成分(尤其是难溶的关键有效成分,如香豆酰基黄酮醇苷等物质)的溶解度,以及在生物体内的溶出度,在一定程度上缩短药物到达浓度峰值的时间,改善和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滴丸滴制技术”,则能够将熔融状态的固体分散体在最便捷有效的工序内制备成成形的固体制剂,使得固体分散体中不稳定的有效成分与水、空气和氧化物质的隔离程度更高,稳定性更好。

 

相较于传统中药药丸,新型滴丸这一剂型,使药物的释放和吸收更快更高效。

 

2019年,万邦德的银杏叶滴丸入选第一批浙产名药。

 

从郑虔到万邦德,无论是古代郎中还是现代名医,无论是老字号的道地药材还是高科技新药,这一千三百多年的台州中医药发展历史,充分验证了国医大师邓铁涛的一句话:“中医历经几千年,推而不倒,靠什么?靠治病有效果。如果中医治病无效,早就被人民所抛弃了。”这正是中医传承千年,历久弥新的奥秘所在。

 

声明: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jammly@qq.com)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