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屐欲行山路远,我舟欲泛湖水深。
湘湖湘湖在何许,不在天上终可寻。
—宋·苏泂《湘湖饮平远亭口占呈邢刍父》
在今日寻湘湖,可比古时简单许多了,只往杭州萧山去便可轻易寻到。但或许古人也不曾想到,这湘湖也是华夏文化发源地之一—湘湖东岸有一跨湖桥遗址,是距今约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经过三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最令人瞩目便属“中华第一舟”与“草药罐”。
如今,它们都静静陈列在由原遗址上建立的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内等待人们倾听历史的声音。
湘湖一叶舟,问史八千年
为了一探草药罐的“芳容”,我踏上了旅程。车子驶过跨湖桥不久,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就到了,它坐落在湘湖景区内,是跨湖桥遗址公园的核心部分。
这是一座综合反映跨湖桥遗址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的专题类博物馆,外形似一艘独木舟,其造型设计来源便是遗址内出土的世界之最、有八千年历史的独木舟。博物馆入口处正属于船头的部分,船头临湘湖,好似正要启航一般。联想到内里承载着的八千年文化底蕴,霎时感觉这博物馆之舟并不只是游于眼前一方土地,而是满载中华文化的风采,遨游于天地间,徜徉在时间的长河里。
走入博物馆,就如同掀开了历史的一角。先人的过往,一一浮现在我眼前。
一楼,“中华第一舟”展厅
一楼最值得称道的便是镇馆之宝独木舟所在的遗址展示厅。厅内,唯有墙上遒劲有力五个书法大字“萧山八千年”熠熠生辉。下方的玻璃房,展示着跨湖桥遗址文化的代表—中华第一舟。它的出土昭示着跨湖桥遗址是浙江继河姆渡遗址之后史前考古取得的一项重大成果,将浙江的人类文明史提到了八千年前,打破了长江下游原来所认识的史前文化格局。
而我一心想要去看的草药罐,它是这史前文化之中,先民在原始医药运用上的见证,是今日我们探寻浙江中医药之源的重要史证。
八千年前的草药罐
在馆内工作人员“草药罐在二楼”的指引下,我来到了二楼的展示厅。这里根据不同的内容分成了不同的单元与板块,从跨湖桥先民居住的环境到制作与使用的工具,种植的粮食与驯养的牲畜再到原始医药的运用,乃至信仰与图腾崇拜,展示着他们一直以来饱含的生活热情与生存智慧。
我一一看过去,发现在八千多年前,现在我们常用的许多中草药就已经出现并成为当时先民的食物。比如在“生活的画卷”这一大板块,就陈列着不少这样的植物。如榛子、酸枣、核桃、芡实、菱角等。只是有些遗憾的是,我并未在展厅内看到这草药罐—它被外借展览去了。
媒体报道草药罐出土
出土的草药罐
草药罐的出土,是一个巨大的惊喜。毕竟谁都没有想过,在众多出土的陶器之中会有一个罐子里留有中药煎制后的残渣。那是跨湖桥遗址在开发时,一位专家在土层下面挖掘出一个残缺的小陶罐,口径大约有11厘米。说是小陶罐,其实正式名称应该是陶釜,这是一种用于水煮食物的炊具,通常与支座配合使用。
出土的植物:榛子、酸枣、核桃等
经过仔细地观察,专家发现陶釜的外侧发黑是烟熏火燎造成的。陶釜内还有一小捆黑乎乎、粘连在一起的植物茎枝,像被煮软了一般。为了确定陶罐中残渣的具体成分,这捆植物根茎被送到了浙江省药品检验所中药室检测。最终综合分析,这捆茎枝有可能是因陶釜煎制破裂丢弃的草药。由此,便几乎可以断定这个陶釜是中国最早的草药罐。
我国最早为人治病的复方汤药,由商朝时期的伊尹发明,当时因为药效极佳,伊尹还被人尊为“活神仙 ”。眼下这八千年前的草药渣,更像是一种单剂。它的出土,对研究我国中草药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证明了古代先民在八千多年前就开始熬制中药,既反映古代先民的勤劳和智慧,也体现了我国中医药文化的悠久历史。原来,在人类还有没有延伸出复杂社会意识的时期,中草药就已经开始荫庇华夏人民了。
老、新跨湖桥错落在绿荫之中
离开之时,站在博物馆园区内的启明桥上,一眼望见老跨湖桥与新跨湖桥一前一后错落在绿荫之中。旧桥承载历史,新桥见证当下。
转念一想,桥的新老接续,又何尝不是中医药文化在今日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