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细穿梅坞,风和上柳桥。
山居无历日,今日是何朝?
—宋·陆游《戏作绝句以唐人句终之》
绍兴是一座可以安放水乡情结、古镇记忆和名人故居情怀的城市。这是长久以来我对绍兴的印象。当我像千年前陆游一般,游走在这个水乡之时,这样的想法变得更加强烈了。
不同的是,盛夏的烈日下,我行至鲁迅故里的入口处,踩在凹凸不平的石板上,古城的一切都明朗通透起来,墨香之外,我还闻到了巷子深处一抹清淡悠远的药香。
鲁迅故居:书中走出的百草园
面前巨大的鲁迅画像正是萧红笔下“方脸、浓眉、平头、胡须浓密、目光明亮、瘦、穿长衫”的一代文豪鲁迅的经典模样。在没那么多“鲁迅名言”的年代,鲁迅的散文和杂文曾是我们少年时代最深刻的记忆。想到课本里的少年闰土、想到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竟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
拍完了照片,我便迫不及待地要去寻找那课本里的种种。绍兴古城留存得很好,这一带虽人声鼎沸,但全是望不到头的青石板路向老街延伸。街区的一侧摆了很多小摊,再往深处走,便看到“百草园”的入口。
鲁迅故居-百草园
一块不大的石头矗立在一块不大的“菜园子”边上,石头上写着“百草园”三个字。很朴实,让人觉得亲切。我老家屋后也有这样一块地,那是真正的菜园子:韭菜、茄子、四季豆、小青菜、南瓜……什么都有。而鲁迅先生的“百草园”则更加丰富且充满趣味。光植物就有皂荚树、桑树、何首乌、木莲、覆盆子等。这些听起来稀松平常的植物,不仅藏着鲁迅的童年乐趣,且每一样都有药用价值:皂荚树的荚、子、刺均可入药,可祛痰通窍;桑叶有疏风清热、平肝明目之用;何首乌的块根入药,可安神、养血;木莲果及树皮入药,可治便秘和干咳;覆盆子不仅是孩子们最爱的零食,入药还有固精补肾、明目之功效。
这样想来,鲁迅先生早年学医之路和中医情怀不知与这百草园有多少渊源。只记得他曾在《经验》一文中,说《本草纲目》“含有丰富的宝藏”,并赞叹古人诸多尝试,然后累积下来,逐渐庞大成书,认为“这书中所记,又不独是中国的,还有阿剌伯人的经验,有印度人的经验,则先前所用的牺牲之大,更可想而知了。”我想百草园的这些草药,鲁迅先生也是熟知其妙用的。
沈园:采药翁陆游到此一游
距鲁迅故里不远处的沈园是一座小巧精致的江南园林,园林古朴精致,多假山叠石、古亭长廊、池鱼水榭。六月温热的风吹绿了一池荷叶,几朵粉白的荷花在风中开得热烈,为园林增添了几分生机。
沈园-陆游唐婉像
沈园原是南宋时期沈姓富商的私家花园,然它的名声,却是因为陆游和唐婉。1151年,已有妻室的陆游与再为人妇的唐婉在沈园重逢,物是人非,陆游在墙上题了一首词,名为《钗头凤》,唐婉和了一曲,后者于同年秋抑郁而终。唐婉去世时仅28岁,但陆游却得85岁长寿。他一生戎马生涯、风餐露宿,但他有个喜草药的爱好,一生以药为友、食药为享。“云开太华插遥空,我是山中采药翁。”他在诗中自称采药翁,实际上还开过药店,卖过药,也会给人看病。
陆游还有自己的药圃,比之鲁迅先生的百草园,在专业程度和体量上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药圃中栽有玉芝、凤尾草、申椒、白术等草药。他曾在诗歌《村舍杂书》中写自己四处向人求草药,种于园中:“逢人乞药栽,郁郁遂满园。玉芝来天姥,黄精出云门。丹茁雨后吐,绿叶风中翻。活人吾岂能,要有此意存。”可见,陆游既爱草药,更心存治病救人之心。为官、为民、为文、为医,陆游是问心无愧的。
我曾看过一些有关陆游生平的书籍,对其一生并不陌生,在沈园弯弯绕绕的园子里走,思绪飘得远了,好像经历了一个个悲喜交加的故事。走出沈园,又回到“人间”。导航显示,从这里到书圣故里历史街仅2公里,我决定慢慢走过去。
王羲之陈列馆:书圣的中药情
绍兴城内有很多河桥,那是乌篷船穿行的地方。站在石板桥上,看远处就有一艘乌篷船慢慢划过来,船上坐了游人。岸边的树木郁郁葱葱,向小河投下阴凉。小河两侧是黑瓦白墙的泥房和木头房子,挂满了酒旗。俨然是一幅鲜活灵动的水乡生活图景。我买了一根绍兴随处可见的黄酒冰棍,继续向目的地进发。冰棍酒味很淡,冰凉可口。
过了那个大大的“墨池”便到了王羲之陈列馆。这里不仅有王羲之的经典书法作品,还有其生平介绍。王羲之是晋代人,那时候文人墨客间流行一种叫“五石散”的丹药。五石散由钟乳石、紫石英、白石英、硫黄、赤石脂五种石药组成,多食用有副作用。后来,王羲之以草药抵制丹药产生的副作用。其流传的名帖多次提到中药药材,特别是《十七帖》中的许多帖子。
《旃罽胡桃帖》:“得足下旃罽、胡桃药二种,知足下至戎盐,乃要也,是服食所须。知足下谓须服食,方回近之,未许吾此志。知我者希,此有成言。无缘见卿,以当一笑。”王羲之收到朋友寄来的旃罽物品与胡桃药品两种,得知将送来戎盐,十分高兴。这些都是他日常服食所须的物品。胡桃就是现在人们说的核桃,有补肾,固精强腰,温肺定喘,润肠通便的功效。戎盐,《神农本草经》记载,主明目,有益气,坚肌骨,去毒蛊之功效。
从王羲之陈列馆出来,我留恋在书圣故里历史街区傍晚的繁华中。看华灯初上,岸边飘来食物的清香,慵懒而闲散。我又想到今日所见所闻,想到读书时看到的徐文长对《黄帝素问》的研究,马寅初、蔡元培、周恩来对中医药的推崇。我想,文学和中医药在绍兴从来不是独立存在的,文可载道、医可济世,一个是精神的治愈、一个则是身体的疗愈,缺一不可。正是它们共同组成的璀璨多彩的中国文学、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让我得以见到今日古朴、繁华的古城绍兴。
这一趟,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