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最相信膏滋药。从我很小的时候起,每到冬令进补的时节,全家总要为煎制膏滋药忙上一阵子,每当这个时候,父亲总要从亲友那里借来大铜锅及铜铲,并提早几天就将配好的二三十剂中药拎回家,据说还是专门请中医院有经验的老中医根据体质特点和疾病类型配方的。母亲则早早买好阿胶、冰糖、核桃、芝麻、桂圆等南货类原药。
全家从煎滋药膏的前一天晚上就忙开了。最忙的要数母亲,她要先把阿胶用黄酒500克浸泡;把核桃去衣、炒熟、打碎;莲子煮熟后去皮去芯,对爿掰开;黑芝麻淘洗干净、沥干水分后,炒香碾碎;桂圆取肉洗净,沥干待用……父亲则在临睡前将中药用清水浸渍。
第二天,一家人早早起床,生好大炉子。此时,中药已吸足水分而膨胀,即可将药物放入铜锅内,再加清水至高出药面二寸许,放在炉火上煎煮。父亲说,这叫“煎水膏”。第一次沸后两小时滤取药汁,第二次加水续煎,一小时取汁,第三次加水少些,煎半小时取汁。最后,将三次煎取的药汁混合静置,澄清后沥取上面清液,再用四层纱布或在筛子上垫丝绵过滤。然后将清夜另置锅中,用文火慢熬浓缩,并不断搅拌,撇去浮沫,当浓缩到用竹筷挑起药汁呈薄片状流下,状似薄粥、略有粘性时,即成“清膏”。
接下来的工序叫做“收老膏”,就是让清膏在旺火上浓缩,这时可把阿胶和酒、糖类等一起放入正在浓缩的清膏中继续浓缩。至膏汁由原来翻滚沸腾,渐至起蜂窝状小泡时,改用文火,再将待用的桂圆肉、核桃肉等原药和入膏液中收膏,这样的制膏,也称“原药收膏法”。这时是收膏最难也是最紧张阶段,要不停地搅拌铲底,谨防焦锅。待到膏汁浓缩到竹筷上粘附较多膏汁时,便可停火出膏。如需在膏方中加入人参粉、鹿茸粉等细料贵重粉剂药,则可在此时将药粉倒在筛子里均匀地筛到正在浓缩的膏汁中,快速搅拌后,略熬片刻,随即离火出锅。
膏滋药制成后,便倒入洗净揩干并在火上烘燥的陶瓷缸内,待稍冷后盖上纱布过一宵,等膏液冷透后方可盖严盖子,放于阴凉干燥之处。舀膏滋药的调匙也要消毒,舀后就放在缸内作为专用调匙。一次制膏大约可服一个月,每天早上空腹用开水调服一次,晚上临睡时再服一次。那味道很香、很甜、略有些涩口。
少时煎膏滋药带给我的是一份热闹的欢乐,直到上了中医药大学,我才渐渐了解到,膏滋药作为一种传统高级滋补剂,还有许多学问。其可使药物、食物的营养物质所转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贮存于体内,并藉以养肺、健脾、益肾、护肝、保心等,为开春能有健康的身体打下基础,尤其适合慢性病的调治及中老年保健养生之用。膏滋药的煎制有“原药收膏法”与“取汁浓缩法”两种,后者不同于前者的是桂圆、核桃等南货类原药不做收膏之用,而是和在中药中一道水煎取汁。若进补者年迈体衰、齿力不佳、脾胃欠佳,则后法较宜,煎出来的膏滋,膏汁清爽,冲服时没沉淀物,入胃后易于吸收;若齿力好、胃纳佳,用前法煎膏,这些南货类药物收在膏滋中,嚼起来有香甜滋味。